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诉讼证据 > 民事伪证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民事伪证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时间:2024-09-27 浏览:3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5282
有很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作伪证,如果在刑事案件中作为重的话,可能会构成诬告陷害罪,如果是在民事纠纷中作伪证应当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呢?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事伪证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刑法规定的民事伪证罪

民事伪证有罪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伪证者触犯了刑法307条的帮助伪造证据罪或妨害作证罪等。刑法307条规定了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刑罚,这两个罪名几乎可以用于制裁民事诉讼中的任何形式的伪证行为。

刑法307条的妨害作证罪

根据刑法307条,以暴力、威胁、贿赂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构成妨害作证罪。对于妨害作证罪的定罪与量刑,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程度和动机、行为人心智是否正常、是否及时自首悔过等因素来判断。

刑法307条的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刑法307条还规定了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对于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定罪与量刑,也要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程度和动机、行为人心智是否正常等因素进行判断。

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

民事诉讼法中的102条规定了一些与民事伪证相关的行为,如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等,这些行为可能构成犯罪。根据行为的轻重,人民法院可以对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中的其他规定

刑法第13条规定了侵犯公民私人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行为都属于犯罪。民事伪证者侵犯的是被伪证者的各种形式的权利,给被伪证者造成了难以磨灭甚至永久性的伤害。此外,民事伪证还浪费了法律资源,挑战了司法和法律公正,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团结,其危害性远大于轻微的偷盗刑事罪。

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明确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如果行为人伪造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照刑法第280条第2款的规定,以伪造印章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有指使他人作伪证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照刑法第307条第1款的规定,以妨害作证罪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伪证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根据刑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民事伪证者可能面临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等的刑事责任。此外,民事伪证也可能构成其他犯罪行为,如伪造印章罪等。民事伪证不仅危害了被伪证者的各种权利,还对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民事伪证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电话录音作为有效证据的法律规定

    电话录音作为视听资料证据在民事案件中的法律规定。在合法手段取得且不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下,电话录音可以作为有效证据使用。根据相关规定,合法获取的电话录音内容若与案件相关并能证明事实,法院会确认其证明力。但当事人需注意合法获取手段,并准备应对对方可能的异

  • 财产保全费用的相关法律依据

    我国关于财产保全费用的法律依据,包括申请费用和担保费用的规定。申请费用视保全财产数额而定,担保数额不得超过请求保全数额的百分之三十或争议标的价值的百分之三十。利害关系人申请诉前保全需提供相当于请求保全数额的担保。在特殊情况下,法院可进行酌情处理。若担

  • 申请解除财产保全措施的手续

    申请解除财产保全措施的相关手续和要点。被保全人在申请解除财产保全措施前需提供担保,并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解除保全措施,恢复对财产的自由使用和处置权。若申请解除保全程序存在错误,申请人需承担法律责任并赔偿损失。同时,保全措施的效力

  • 如何查询财产被保全的情况

    如何查询财产被保全的情况,内容包括了解财产种类、财产保全的种类以及执行财产保全的方式等。通过查询动产、不动产和银行存款等财产种类以及了解诉讼中财产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的适用条件,可以更好地保护自身财产权益。同时,介绍了利用已知债务人账号信息、向法院申请

  • 律师费和诉讼费的计算方法
  • 如何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 民事伪证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