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规定了一种二审终审制度,即无论何种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理后便告终结,不得再继续上诉。在地方任何一级人民法院对一个尚未审判过的案件进行审理时,这个审判过程被称为第一审。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并不立即生效(除非是不允许上诉的裁定)。当事人对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请求上级法院重新审理,纠正第一审法院判决或裁定中的错误。人民检察院对其提起公诉的案件,若认为第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存在错误,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起诉,要求重审,纠正错误。第一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根据当事人或公诉机关的上诉或抗诉,对已经审理过的案件进行重新审理和判决,这个审判过程被称为第二审。法律规定第二审的目的是通过第二审发现和纠正第一审的错误。尽管仍然可能有当事人对第二审判决或裁定不服,但第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是终审的,官司的处理到此为止,当事人不能再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请求重审。如果当事人对第二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不服,只能进行申诉,而不能上诉。申诉不会影响第二审判决或裁定的法律效力。需要注意的是,一场官司最多经过两级法院的处理便告终结,并不意味着每个官司都要经过两级法院的处理才能结束。当事人对第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无论是否满意,在上诉期限内未提出上诉,刑事案件中的人民检察院也未提起抗诉,期限届满,判决或裁定即发生法律效力,这样就不会再出现第二审的问题。此外,在某些案件中,当事人在法院调解下达成协议,一旦双方当事人接受人民法院的调解书,调解书立即生效,也不会再出现第二审的问题。
一审终审和二审终审之间的差异。一审终审的判决结果不可上诉但可申请再审,而二审终审则允许当事人对一审判决结果提起上诉。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一审终审和二审终审的规定,包括适用的案件类型、审理程序和证据审查等。
民事诉讼中二审期间的诉讼中止程序。诉讼中止是指在某些法定原因下,诉讼无法或不宜进行时,法院暂停诉讼的制度。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出现特定情形时应当中止诉讼,如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诉讼中止的程序包括法院作出裁定,
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条件和上诉与抗诉的区别。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情形包括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并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而上诉与抗诉在主体、法律后果、提出时间和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
刑事案件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时所应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