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通则》第137条的规定,诉讼时效的计算是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然而,如果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
一、短期时效
短期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的规定,以下情况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要求赔偿身体受到伤害的;
(二)未声明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的;
(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
二、长期诉讼时效
长期诉讼时效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时效。
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5条的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
根据《海商法》第265条的规定,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然而,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
根据《合同法》第129条的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至于其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则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
三、最长诉讼时效
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7条的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根据这一规定,最长的诉讼时效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即使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
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任何时效都由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时效的延长、缩短、放弃等约定都是无效的。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