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生政策 > 社会热点 > 仲裁 > 仲裁委的生效裁决怎么向法院申请执行

仲裁委的生效裁决怎么向法院申请执行

时间:2023-12-16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6428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产生劳动纠纷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由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那么仲裁委的生效裁决如何向法院申请执行?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委的生效裁决

依据法律规定,申请执行逾期不履行的生效裁决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当事人一方逾期不执行生效裁决的情况下,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如果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必须履行。如果一方拒绝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对于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也必须履行。如果一方拒绝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申请执行的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根据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间,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最后一日起计算。对于规定分期履行的法律文书,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对于未规定履行期间的法律文书,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二、处理劳动纠纷中没有劳动合同的情况

搜集证据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在劳动纠纷中,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劳动者需要搜集证据来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为了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在没有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考虑提供以下证据材料,按证明力从强到弱:

(一) 工资支付的记录,如银行支付工资的记录。

(二) 公司相关的书面材料,如有加盖公司印章或公司管理人员书写或签字的工资支付凭证或工作证等。

(三) 公司制度依据的资料,最好是盖章或印刷整套、册的资料,如员工手册、财务制度、员工名册等。

(四) 公司正式员工或领导与劳动者交流的资料,如工作安排、书面通知、电子邮件的通知等。

(五) 录音证据,如与公司主管领导对话的录音,确保录音材料中体现领导的名字,以便法院确认录音材料的真实性。

(六) 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其他离开公司的员工的证言来证明劳动者在公司上班。

(七) 其他与公司有关的材料。

劳动者不仅需要举证劳动关系的存在,还需要举证劳动期限的长短。以上证据材料可以帮助劳动者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并支持劳动期限的主张。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劳动仲裁案件的受理期限

    劳动仲裁案件的受理期限为一年,期间会因为不同情况有所中断或中止。申请劳动仲裁时,需递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经过仲裁委员会受理决定后组成仲裁庭。仲裁程序包括答辩、公开进行、当事人到庭义务等。仲裁庭会在查明事实基础上先行调解,若调解不成会及时作出裁决,裁决

  •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没有溯及力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 两种程序效力的优先顺序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

  • 劳动仲裁庭人员缺席的处理方式

    劳动仲裁庭人员缺席的处理方式。对于申请人缺席,若收到书面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中途退庭,视为撤回仲裁申请;对于被申请人缺席,可以进行缺席裁决。申请劳动仲裁不需提供证据,但提交材料要求严格,包括登记申诉表、申诉书等。

  • 劳动仲裁程序及时间限制
  • 被辞退后多长时间可申请劳动仲裁
  • 我国《仲裁法》的简介
社会热点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