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犯的认定标准是根据以下要求来确定:
连续犯必须是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同一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具有数次实施同一犯罪的故意。概括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有只要有条件就实施特定犯罪的故意。这两种心理状态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连续犯必须实施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如果只实施一次行为,是不可能成立连续犯的。数个行为指的是两个以上的行为。通常认为,连续犯限于每次行为能够独立构成犯罪的情况。如果连续实施同一种行为,但每次都不能独立构成犯罪,只有这些行为的总合才构成犯罪,那么可以称为徐行犯。然而,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连续犯的数次行为应包括:数次行为都独立构成犯罪、数次行为都不独立构成犯罪、数次行为中有的独立构成犯罪、有的不独立构成犯罪这三种情况。
连续犯的数次行为必须具有连续性。判断连续性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既要考察行为人是否有连续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故意,又要通过分析客观行为的性质、对象、方式、环境、结果等来判断是否具有连续性。
连续犯的数次行为必须触犯同一具体罪名,而不包括触犯同类罪名的情况。一般来说,刑法不同条文保护不同的法益,因此连续犯只触犯同一具体罪名,那么必然只侵害同一法益。关键问题是,同一法益是指“同一个法益”(同一法益说)还是“同一种法益”(同种法益说),这与法益的专属性和非专属性有关。对于个人专属法益的犯罪,特别是其中法定刑较低的犯罪,应采取同一法益说,否则难以做到罪刑相适应。例如,对于连续故意造成三个不同人轻伤的行为,应认定为同种数罪且实行并罚。对于侵犯非专属法益的犯罪如侵犯财产罪,则应采取同种法益说。例如,连续盗窃、诈骗不同被害人的财物,可以认定为连续犯,以一罪论处。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条文规定了不同的具体犯罪,因此触犯同一条文并不等同于触犯同一罪名。将连续犯以一罪论处是有法律依据的。例如,刑法第153条第3款规定:“对多次走私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走私货物、物品的偷逃应缴税额处罚。”刑法第89条规定,对于连续犯的追诉期限应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也表明对连续犯是以一罪论处的。因此,连续犯并不是“数行为在处理时作为一罪的情况”或“处断的”法定的一罪。
走私核材料罪的认定标准,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走私对象限于核材料,具体表现为违反海关法规的行为,包括逃避海关监管、非法携带、运输、邮寄核材料进出国(边)境。文章还介绍了与走私武器、弹药罪和非法买卖、运输危险物质罪的区别。
关于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和犯罪行为地的认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诈骗数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才属于“数额较大”,因此400元不构成诈骗罪。同时,诈骗行为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关于犯罪地的认定,包括犯罪的预备地、实行地和结果地,通常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未成年人办理身份证所需的材料及相关法律问题。未成年人需提供居民户口簿或居住证原件、监护人的身份证、近期免冠一寸照片及现金。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扣押他人身份证是违法行为,将受到警告和罚款等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解释。详细阐述了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标准,包括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还明确了虚假恐怖信息的定义。对于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应选择一项重罪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