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补偿是指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对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对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进行了具体规定。
《意见》确立了“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并明确到2020年,要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以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生态补偿的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加强行政手段的运用,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推动生态补偿。相关地方政府应确保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用于生态保护补偿。这是目前我国开展生态补偿的主要途径。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市场手段的运用,通过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协商达到生态补偿的目的。在这方面,地方已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例如,2011年3月,财政部、环保部印发了《关于启动实施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工作的函》,明确由中央财政、浙江和安徽政府各出一部分资金,通过相互协商,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从实际运作情况看,效果明显。
员工安置问题与企业损失的关系。员工安置不当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关于停产停业损失,不同地区有相关规定,包括员工安置费用。直接解除劳动关系需按照劳动法补偿。然而,实践中存在员工要求解除劳动关系并寻求经济补偿的问题,一刀切的基本生活补助无法解决问题。
未成年人办理身份证所需的材料及相关法律问题。未成年人需提供居民户口簿或居住证原件、监护人的身份证、近期免冠一寸照片及现金。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扣押他人身份证是违法行为,将受到警告和罚款等处罚。
未签订劳动合同可能产生的法律隐患和风险。包括用人单位需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用、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的经济补偿金问题、员工失业损失赔偿问题、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责任问题、试用期不合格员工的处理、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以及单位因未签订劳动合同造成员工损失需承担的责任
城市建设配套费的申请程序。申请人需前往物价局提交材料并经过实地调查、成本监审、初审、审核、价审委会审等步骤。经办人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并提交相关文件给县政府和财政局。逾期未改正或补正则视为未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