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提起公益诉讼的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原告可以包括省级、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机构,以及受国务院委托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部门。而被告则是造成环境损害的当事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包括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行为的诉讼。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提起诉讼的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可以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行为,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检察院还可以支持前款规定的机关或组织提起的诉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第一条的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机关、部门或受国务院委托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部门,可以作为原告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发生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发生其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后果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包括设区的市、自治州、盟、地区,不设区的地级市,以及直辖市的区、县人民政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并且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起的诉讼。然而,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并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可以被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社会组织。设区的市、自治州、盟、地区,以及不设区的地级市和直辖市的区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被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同时,社会组织提起的诉讼所涉及的社会公共利益应与其宗旨和业务范围具有关联性。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环境保护部门与污染人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受理后要公告协议内容。第二十一条 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未全部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裁判或者经司法确认的生态环境损害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