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唐是一家IT公司的员工,入职一年后,小唐由于表现出色被聘任为产品经理并签订了书面聘任协议。不久,小唐发现自己怀孕了。由于孕吐严重,小唐请了半个月的病假。然而,等小唐休完病假回公司后,却得到了一份关于自己的任免决定。决定中写道,由于小唐没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免去其产品经理的职务,工资也从9000元降到了5000元。
法官释法:小唐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时有发生,部分用人单位在知晓女职工怀孕后,常常以照顾女职工为名,单方变更女职工的工作岗位、降低女职工的薪资,借此来降低用工成本,这种做法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要变更劳动合同的约定,用人单位需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应采用书面的形式进行变更。所以,即便单位确实是出于保护孕期女职工进行调岗和调薪,也需要在与女职工协商的前提下进行。
由于小唐和公司签订的聘任协议中明确岗位为产品经理,且为劳动合同的重要条款,故公司在小唐怀孕期间未经协商免除其职务,属于单方变更劳务合同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
刘女士是一名物业公司的老员工,年近40岁的她近来被查出怀孕。因高龄怀孕,刘女士有先兆流产等症状无法正常工作。由于刘女士请假时公司人事经理不在,她便将病假条留置在单位,并发送了电子邮件申请病假,此后未再上班。20天后,刘女士收到了单位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通知书上载明由于刘女士旷工,长期未到岗工作,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故将其辞退。
法官释法: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女职工在“三期”期间(孕期、产期、哺乳期),用人单位不得无故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如果劳动合同期满,合同应当续延至孕期、产期、哺乳期情形消失。因此,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如无特殊情况,用人单位是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关系的。
由于职场孕妈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往往被部分用人单位视为“负担”,以种种借口,如违反规章制度,公司职位调整等违法解除与其劳动关系,严重侵犯了女职工的合法权利和生存权利。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孕妈们应果断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小张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总监,近来,小张喜得一子,却发现因为公司没有为她缴纳生育保险,导致她无法报销生育的医疗费用、也无法领取生育津贴。当小张找到公司负责人理论时,公司负责人却说,当时办理生育保险的员工已经离职了,是因为那位员工的疏忽,和公司无关。
法官释法:根据有关规定,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包括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用等,生育津贴即为女职工生产期间的工资。企业必须依法为职工缴纳生育保险,未按照该规定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由企业按照该规定的标准支付。
由于小张所在的公司未按照规定为小张缴纳生育保险,导致小张无法报销生育费用、领取产假工资,应由企业支付相应的费用。用人单位应根据国家对生育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依法履行对女职工特别保护的法律责任,承担企业的法律责任及社会责任。
确定赔偿数额的三种标准。首先是基于受害人在名称权受到侵害期间的财产利益损失为标准;其次是以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而获得的财产利益为标准;最后是在损失难以计算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评估来确定赔偿数额。评估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程度和情节等。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一般不应
特殊侵权责任的法定概念及其种类。特殊侵权责任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和地上工作物致人损害等。这些责任是根据民法上的特别责任条款或民事特别法规定的,应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失承担
特殊侵权行为的定义和种类。特殊侵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雇员受害赔偿、雇佣人损害赔偿等纠纷。此外,还涉及产品责任纠纷、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等。特殊侵权行为应适用民法上特别责任条款的规定,用于处理致人损害的行为。
诉讼程序中原告和被告的资格要求,以及法律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原告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由法定监护人代为诉讼,而被告可以是销售者、服务者或生产者等。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同时法律也具有社会职能,为公共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