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伪劣产品司法解释内容
为依法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办理这类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
对本条规定的上述行为难以确定的,应当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第二条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97年4月22日联合发布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
二、伪劣产品处罚
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50万元以上不满200万元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0万元以上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产品质量法》第40条对于一般产品质量问题的定义,包括不具备产品使用性能、不符合产品标准和质量状况的情况。同时,文章还阐述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包括默示担保义务和明示担保义务,以及销售者承担的一般产品质量责任的形式,包括修理、更换、退货和赔
行为人在违法行为中的法律责任。对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和认证机构的违法行为,罚款数额由行政执法机关决定,没收违法收入,严重时取消其检验或认证资格。若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不实检验结果或证明造成的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认证机构若违反规定未要求
中消协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的受理投诉办法。该办法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投诉范围和受理范围,规定投诉方式、投诉材料和投诉处理程序。投诉者可通过电话、书面、来人或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投诉,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中消协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将在一定时间内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内容。条例强调了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职责,要求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和部门协调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要求进行了明确,强调其需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在食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