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7条和第8条规定,如果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且债权人无过错,则担保人对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债权人或担保人有过错,则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如果主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则保证人不承担责任。
如果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则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担保法》第24条规定,如果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保证人应当取得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变更,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如果保证合同尚未成立或不具备依法成立的形式要件,保证责任将免除。但如果保证人单独出具保证书或已履行保证之主要义务并被债权人接受,则保证合同同样成立。
根据《担保法》第23条规定,保证期间内,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的,保证人应当取得书面同意;对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的债务,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1条规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和延长的法律后果。超过保证期限后,债权人将失去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
如果债务或担保超过诉讼时效,担保人无需承担保证责任。
除非保证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如果主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通过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及担保法中有关留置的规定。债权人可以留置债务人合法占有的动产以优先受偿。留置财产需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并且应是可分物,其价值相当于债务金额。留置权人负有妥善保管留置财产的义务,并有权收取孳息。在债务未履行时,留置权人可与债务人
质押担保的法律解读,包括质押的概念、质押合同的主要条款、质押禁止内容、质物的保管义务以及借款期限届满后的质物处理方式。在质押过程中,债务人提供动产或权利作为债权担保,如未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依法优先受偿。此外,还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质押担保的实际操作过程
借款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包括借款金额、期限、还款方式、利息计算方式、权利义务以及保证条款等。其中涉及到连带责任保证和一般保证的风险提示,以及保证期间的重要性。各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协商达成了一致意见,共同信守。
关于抵押担保合同是否生效的争议,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抵押合同已生效,另一种观点认为未生效,因为两份借款合同不同且未办理抵押登记。作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并分析了法律强制规定和案件实际情况,指出抵押合同未生效,银行不能主张优先受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