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两罚制。在这种制度下,对单位本身判处罚金,罚金数额没有限制。
而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则是判处刑罚,其中主要是自由刑。对于个人的自由刑,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与个人犯罪相同的刑罚。例如,《刑法》第220条规定,单位犯某些罪行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且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2. 在少数情况下,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低于个人犯罪的刑罚。例如,个人犯受贿罪最重可以判处死刑,但根据《刑法》第387条规定,单位犯受贿罪的情况下,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的刑罚要轻于个人犯受贿罪的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单罚制,即只对自然人进行处罚,而不对单位进行处罚。例如,《刑法》第396条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只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而不对单位进行处罚。
《刑法》
第三十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
房产销售是否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出售或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是违法行为,包括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包括商业、房地产业等服务业中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运输毒品的刑期如何确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刑期取决于运输毒品的类型和数量。数量较大可能判死刑;数量较多判七年以上;数量较少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单位犯罪和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将受到严厉处罚。多次犯罪数量累计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