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税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有纳税义务,却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以达到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目的的犯罪行为。偷税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出于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目的。而过失行为并不能构成偷税罪。偷税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
漏税行为是指由于行为人对税收规定、财务会计制度不了解,或者因疏忽大意而导致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偷税罪和漏税行为在客观方面都造成了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结果。
1. 主观方面的区别:
偷税罪是一种故意犯罪,行为人出于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目的,采取各种手段损害国家利益。而漏税行为是一种主观过失,行为人并没有故意犯罪的目的。
2. 法律后果的区别:
根据新《税收征管法》的规定,涉及以下情形的偷税行为应予追诉:
- 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的百分之十以上;
- 偷税行为者曾因偷税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并且再次进行偷税。
而对于漏税行为,没有类似的法律规定。
1. 偷税的手段:
- 伪造和变造账簿、记账凭证;
- 隐匿和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
- 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 不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仍然拒不申报;
- 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2. 逃税的特征:
- 纳税人欠缴税款,并且在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内没有按时缴纳;
- 纳税人采取转移或隐匿财产的手段;
- 这一行为导致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税款。
交通肇事罪中的刑事责任,介绍了在什么情况下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详细说明了关于交通肇事罪的缓刑条件。文章明确了交通肇事罪的法律条款及适用条件,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相关法律责任。
取保候审与拘役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关系和适用。取保候审不属于刑事羁押措施,不能抵押刑期,而拘役是一种适用于犯罪性质较轻的刑罚,可用于抵押刑期。取保候审适用于可能被判处较轻刑罚、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犯罪嫌疑人。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拘役的适用对象和条件。
拘役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短期剥夺自由刑罚的区别。拘役是介于管制与有期徒刑之间的短期自由刑,适用于罪行较轻需短期改造的罪犯。拘役具有明确的法律属性、适用对象、适用机关、法律依据等特征,与其他短期剥夺自由刑罚如刑事拘留、行政拘留等在性质、适用对象、适用机关等
监狱犯人死亡赔偿标准的规定和保外就医的相关内容。对于犯人死亡,监狱需立即通知家属、检察院和法院,并进行医疗鉴定。赔偿处理参照国家劳动保险规定。保外就医针对身患重病、身体残疾等情形,但罪行严重、自伤自残等情况则不准。解除保外就医情形包括疾病痊愈、骗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