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自然人甲、乙和A公司共同签订《借款合同》,约定:一、乙方贷给甲方人民币650万元整;二、借款期内年利率为15%;三、借款期为15天;四、保证条款:(一)A公司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二)该笔借款以某国有出让建设用地上的房产作为担保物(现查明,该房产属于B公司,甲为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该房产尚未办理抵押登记)进行抵押。2011年10月20日,乙通过银行向甲转账人民币630万元。2012年3月28日,乙向A公司出具担保人履行担保责任通知书,现A公司提出要求债务人甲就抵押房产价值先承担担保责任,并诉诸法院。
本案主要涉及两个法律问题,一是甲、乙之间借款合同成立与否;二是A公司是否能要求债务人甲就抵押房产价值先承担担保责任。
笔者认为:甲、乙之间的借款合同依法成立并有效,A公司不能要求债务人甲就抵押房产价值先承担担保责任。理由如下:
首先,甲、乙之间的借款合同依法成立并有效。本案中,主合同涉及的是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属于实践性合同,当事人双方于2011年10月18日所签订的《借款合同》,实际上并未成立,只是达成了借款合意。当事人双方之间所约定的借款金额为650万,乙向甲支付了630万元,故可直接认定借款数额为630万,当乙支付以后即视为合同已经成立。
其次,A公司不能要求债务人甲就抵押房产价值先承担担保责任。本案所涉及的担保有物保以及人保,在物保与人保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即可成立混合担保。依我国担保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先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本案中,保证人称作为抵押物的房产系属于B公司,并且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系债务人甲,故其作为保证人在债务人甲物保的范围内享有先诉抗辩权。但是依据我国民法通则以及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法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而法定代表人只是法人的一个内部机构,公司的财产属于法人,而不属于法定代表人,故该抵押物并非属于债务人所提供的担保物,而是属于第三人所提供的担保,故该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是不能得到支持的。
此外,本案中抵押人以其国有出让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进行抵押,但尚未登记,故该抵押权尚未设立。但根据我国物权法所采纳的区分原则,不动产抵押未登记虽然不能设立抵押权,但是不影响抵押合同的效力,而抵押人尚未履行办理抵押登记的义务,故债权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承担违约责任。
从以上论述可知,保证人也不得依混合担保中对债务人所存在的物保提出先诉抗辩权,只能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保证债与选择债的区别。保证债涉及担保人和债权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保证人在约定的期限内承担保证责任。而选择债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多种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可选择优先受偿的债务。选择债的特定有三种方法,包括因合意、行使选择权和给付不能而特定。选择权的归
担保合同还款后的解除程序及相关概念。担保期限是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的时间段,通常为债务期满后的两年内。未约定担保责任期限时,债权人在主债务期满后的六个月内享有追索权。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相关费用,具体依保证、抵押、质押、留置等不同方式而有所不同。解除
借款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包括借款金额、期限、还款方式、利息计算方式、权利义务以及保证条款等。其中涉及到连带责任保证和一般保证的风险提示,以及保证期间的重要性。各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协商达成了一致意见,共同信守。
我国关于担保范围约定不明确时的法律规定。在当事人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担保人应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包括主债权、利息、违约金等。同时,法律也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但当事人间的约定优先于法律规定。担保物权或保证的目的是确保债权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