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危害公共安全罪 > 我国法律规定对投毒者是如何量刑的

我国法律规定对投毒者是如何量刑的

时间:2020-07-21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2130
【我国法律规定对投毒者是如何量刑的相关法律知识科普】我们有时在法制节目中会看到,有些人为了泄私愤向公共场所投毒,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对于投毒致人死亡的,刑法会给予严厉处罚。那么新刑法对于投毒致人死亡的量刑是怎样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希望能为您解惑。

一、我国刑法对投毒罪是如何量刑的?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投毒罪的,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本法第115条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损害极端严重的,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里是指实施其他故意犯罪,而其行为又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具体说来,即在本法条文标有“致人重伤”、“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等字样的犯罪,应当按照本法各该条的规定,定罪量刑,不再适用本条的规定。例如,放火、决水、爆炸、投毒致人重伤的,按刑法第115条定罪量刑;强奸妇女或者奸淫幼女致使被害人重伤的,按刑法第236条定罪量刑;非法拘禁致人重伤的,按刑法第238条定罪量刑;抢劫致人重伤的,按刑法第263条定罪量刑。

二、对投毒罪如何认定?

1、投毒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本条增加了投毒这种行为方式。对投毒行为直接适用本条之规定。故只要行为人实施的投毒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即便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也构成投毒罪的既遂。如果已经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则应依照本法第115条规定处罚。

2、投毒罪与以投毒为手段的行为的区别

不论在何种场合投毒,投毒行为的具体指向如何,只要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投毒行为会引起不特定多人或者不特定多禽畜中毒伤亡,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就应以投毒罪论处。如果投毒行为只是指向特定的个人、特定个人家庭饲养的禽畜、承包的鱼塘等,并有意识地将损害结果限制在这个局部范围内,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应定投毒罪。应根据实际情况,构成什么罪就定什么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等。

3、投毒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

如果行为人违反毒害性物品管理规定,也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但这种罪是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的重大事故,且只能由过失构成;而投毒罪则不受这个范围的限制,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4、投毒罪与环境污染行为的界限

环境污染,是指工厂、企业、事业和科研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任意排放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民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在规定的期限内能治理而不治理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危害后果,有时虽与投毒罪相似,但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与投毒罪是不同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报关公司逃税和拒缴税款的法律责任

    报关公司逃税和拒缴税款的法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了逃税罪、逃避追缴欠税罪和抗税罪的相关条款。逃税罪涉及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达到一定数额。逃避追缴欠税罪则是针对欠缴税款后采取转移或隐匿财产的手段导致无法追缴的行为。抗税罪则

  • 朋友一起喝酒开车撞死人会被判刑吗

    酒后驾车撞死人的法律责任问题。根据法律规定,酒后驾车引发交通事故的六种行为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强迫性劝酒、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酒、共同饮酒后未安全护送醉酒者等。交通肇事的量刑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司法解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严重后

  • 相关法规中嫖娼处罚标准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卖淫嫖娼行为的处罚标准。轻微情节的卖淫嫖娼行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和拘留。对于组织、强迫卖淫行为,根据刑法相关条款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可判重刑并罚款。文章还提到了特定单位人员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的处理规

  • 胁从犯的特征及法律责任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不宜认定的情况、法律责任及其在认定时需注意的问题。协从犯是被他人威胁或诱骗参与犯罪,但不完全失去意志自由的人。根据刑法规定,对协从犯应减轻或免除处罚。同时需注意区分协从犯与紧急避险的情况,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协从犯的作用可能发生的转化。

  • 诱导投资是否构成诈骗
  • 打架轻微伤谅解书的规格及法律知识
  • 诈保未遂的法律处理及其对治安的影响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