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真实姓名鉴合同算不算合同诈骗
时间:2024-07-01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是会涉及到签订合同的问题,在签订合同之前相关的协议是要确定好的,以免发生不必有的纠纷。那么不用真实姓名鉴合同算不算合同诈骗?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解释一下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于大家有帮助。
非真实姓名签订合同是否构成合同诈骗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的表现形式
合同诈骗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方法,诈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 以其他方法骗取当事人财物。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因此,如果以非真实姓名签订合同,且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即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区别
合同纠纷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释、履行、变更、终止等行为而引起的合同当事人的争议。合同纠纷的范围涵盖了一项合同的从成立到终止的整个过程。
合同诈骗的认定
在合同纠纷中,如果以下情况发生,应认定为合同诈骗:
- 明知自己无法履行合同且无担保,以骗取财物为目的,采取欺诈手段与其他单位、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应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个人有部分履行合同的能力或担保,但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 国营单位或集体经济组织不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而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以骗取财物为目的,采取欺诈手段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给对方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应按诈骗罪追究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如果已将所骗财物归还,可以在量刑上从宽。
- 国营单位或集体经济组织有部分履行合同的能力,但其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用夸大履行能力的方法,取得对方信任与其签订合同,合同生效后,虽为履行合同作了积极的努力,但未能完全履行合同的,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无效对合同诈骗罪的影响
合同无效与合同诈骗罪的关系以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并不会影响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合同诈骗罪具备特定的情形,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物等。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和赔偿损失等。
-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
赌博行为的认定及其与其他犯罪的区分
赌博行为的认定及其与诈骗和抢劫等犯罪的区分。赌博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分主要在于主观上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客观上是否具有聚众赌博等行为。对于赌博罪的量刑标准,根据刑法规定,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处罚。同时,文章也详细阐述了赌博罪与诈骗罪和抢劫罪的具体区分和定罪情
-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从犯的刑罚确定
-
刑事第二审辩护词
-
电信诈骗的追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