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真实姓名鉴合同算不算合同诈骗
时间:2024-07-01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是会涉及到签订合同的问题,在签订合同之前相关的协议是要确定好的,以免发生不必有的纠纷。那么不用真实姓名鉴合同算不算合同诈骗?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解释一下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于大家有帮助。
非真实姓名签订合同是否构成合同诈骗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的表现形式
合同诈骗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方法,诈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 以其他方法骗取当事人财物。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因此,如果以非真实姓名签订合同,且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即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区别
合同纠纷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释、履行、变更、终止等行为而引起的合同当事人的争议。合同纠纷的范围涵盖了一项合同的从成立到终止的整个过程。
合同诈骗的认定
在合同纠纷中,如果以下情况发生,应认定为合同诈骗:
- 明知自己无法履行合同且无担保,以骗取财物为目的,采取欺诈手段与其他单位、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应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个人有部分履行合同的能力或担保,但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 国营单位或集体经济组织不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而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以骗取财物为目的,采取欺诈手段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给对方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应按诈骗罪追究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如果已将所骗财物归还,可以在量刑上从宽。
- 国营单位或集体经济组织有部分履行合同的能力,但其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用夸大履行能力的方法,取得对方信任与其签订合同,合同生效后,虽为履行合同作了积极的努力,但未能完全履行合同的,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通关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的骗取海关核销行为确定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条件,以及确定通关走私行为的依据。行为人通过假出口、假结转或利用虚假单证骗取海关核销,导致保税货物脱离海关监管,造成国家税款流失,情节严重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可抗力导致的保税货物脱离监管不认定为走私犯罪。同时,文章还区分了
-
投资电影的欺诈行为及法律应对措施
电影投资中的欺诈行为及法律应对措施。文章介绍了确认被骗事实并保留证据的方法,同时列举了电影投资中常见的欺诈手法,包括网络小程序欺诈、股票群骗局、联合出品公司欺诈和社交软件三方骗局。文章还引用了《刑法》的相关规定,对欺诈行为进行了法律上的惩处说明。
-
诱导投资是否构成诈骗
诱导投资是否构成诈骗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利用虚假信息和数据诱导他人投资是诈骗行为,涉及诈骗罪的法律规定。诈骗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要求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文章还介绍了诈骗罪的其他特征,如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等。
-
诈骗罪与电信诈骗的区别
诈骗罪与电信诈骗之间的区别及网络诈骗的举报方式。诈骗罪是刑法规定的罪名,而电信诈骗是诈骗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遭遇网络诈骗时,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尽可能多地留存证据,同时向举报中心提交相关材料,包括打款记录、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
-
民间投资诈骗的追赔方式
-
食品犯罪案件中明知的认定
-
走私罪中的强制措施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