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担保法律法规 > 担保法规 > 留置物的留置期限及超过期限的处理

留置物的留置期限及超过期限的处理

时间:2023-12-07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243
在现实的债务纠纷中,债务人未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行使留置权对债务人的财物进行留置,对于留置物是有一定期限的。那么留置物的留置期限及超过期限的处理?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留置物的留置期限及超过期限的处理

一、留置期限

根据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合同约定,债权人在行使留置权后,债务人应在不少于两个月的期限内履行债务。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债权人行使留置权后,应确定两个月以上的期限,并通知债务人在该期限内履行债务。

二、超过期限的处理

如果债务人逾期仍不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与债务人协议以留置物折价,也可以依法进行拍卖或变卖留置物。

三、留置物折价或折卖、变卖后的处理

留置物折价、折卖或变卖后,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债务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四、留置物变价受偿的期限

留置权人对留置物实行变价受偿应在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而未履行其债务时进行。如果债务人尚未履行其债务的期限尚未到,留置权人对留置物实行变价则属于侵权行为。

五、留置权的目的和宽限期限

设置留置权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得到充分实现。法律鼓励合同双方当事人尽量履行合同,因此规定应有一段宽限期限。

什么是留置物

留置物是指债务已到期,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法扣留并占有的债务人财产。

留置物的范围

留置物的范围包括主物、从物、孳息以及留置物的代位物和添附物。

1、留置物的主物

留置物的主物是指债权人依合同约定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该动产可以是债务人享有完全处分权的动产,也可以是债权人并不知情的债务人无权处分的动产。

2、留置物的从物

留置物的从物是指附属于主物的附属物。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情况下,留置权的效力也及于留置物的从物。但是,从物未随留置物一同移交给留置权人占有的情况下,留置权的效力不及于从物。也就是说,从物必须也在债权人的占有之下时,才能成为留置权效力所及的范围。如果从物仍为债务人占有,或者已转让给他人,留置权的效力均不及于此。但是,如果双方约定从物不属于担保物的范围,或者主物和从物可以分离,并且主物的价值足以担保全部债权,留置权的效力也不能及于从物。

3、留置物的孳息

孳息包括法定孳息和天然孳息。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留置权的效力及于留置物的孳息。债权人可以收取孳息,并优先受偿。

4、留置物的代位物

留置权的效力也及于留置物的代位物。债权人可以以留置物的代位物或代替物优先受偿。

5、留置物的添附物

如果留置物与其他动产添附,且添附物的所有权由留置物的所有人取得,留置权的效力应及于添附物。如果添附的结果使得留置物的所有权人与添附物的所有权人共有添附物,留置权的效力仅及于添附物依留置物的价值计算的应有部分。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35号: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管理办法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企业动产抵押物的登记机关、登记条件、登记申请材料、登记申请内容等详细内容,并对审查登记申请和登记申请的受理日进行了明确规定。该办法旨在加强对企业动产抵押物的登记管理,防止重复抵押,保障抵

  • 留置物的留置期限及超过期限的处理

    债权人与债务人在合同中未约定的,债权人留置债务人的财产后,应当确定两个月以上的期限,通知债务人在该期限内履行债务。留置权人对留置物变价受偿应在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而未履行其债务时。留置物是留置权的标的物;是指债务已到期,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法

  • 留置物取得的前提是什么

    留置权取得的前提,是债权人对留置权的标的物的占有。但因留置权是一种法定的担保物权,根据《担保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只有因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担合同和法律规定可以留置的其他合同,才能取得留置权。因此,留置权的标的物合法的占有,是指符合《担保法》第八

  • 留置权需要登记吗

    不需要登记,留置权是成立即生效。b物权法不限制债的发生原因,任何债权人均可成为留置权的主体。b留置的标的物不是债务所有的动产的,须符合留置权善意取得。d将留置财产返还给债务人之后,应视为抛弃留置权,不能再主张留置权。b债权人故意拖延不交付留置物,以等待债

  • 物权的留置权
  • 留置权是什么意思,具有怎样的特征
  • 实行留置权包括哪几方面
担保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