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则必须还不够刑事处罚的。
2. 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与诽谤犯罪行为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在违法程度上有所不同。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还具有以下不同:
(1)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内容是真实的,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
(2) 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但可以成为名誉侵权行为的受害者。
(3) 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
这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1) 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谤则必须是捏造事实。
(2) 侮辱含有暴力侮辱行为,而诽谤则不使用暴力手段。
(3) 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9月9日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将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根据该解释,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七种情形,包括引发群体性事件、引发公共秩序混乱、引发民族宗教冲突、诽谤多人造成恶劣影响、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以及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等。
根据两高司法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指的是犯诽谤罪被害人告发的情况下,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如果诽谤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例如引起被害人死亡、引起当地群众公愤、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等,即使受害人不告发或不能告发,人民检察院也应提起公诉。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假冒商品是否构成侵权行为。在中国,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被定性为违法犯罪行为,将侵犯产品的商标权,依法受到追究。根据不同的情况,掺杂掺假、伪造产品产地等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等。情节严重者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会计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所产生的责任,形式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而刑事责任是针对犯罪行为的严厉制裁,其追究机关只能是司法机关,并可能面临包括死刑在内的严厉惩罚。
关于认定连续作案的法律标准和原则。多次作案可被认定为多次作案,涉及一罪和数罪的认定时,判断标准包括犯罪行为能否一次评价、法律评价能否包含另一犯罪行为的评价、是否只对一个法益造成侵害以及行为是否具有持续性与连续性。同时,文章还详细解释了一些具体情形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