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罪与拐卖妇女、儿童罪在犯罪手段上都使用了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但有明显区别。首先,两者的犯罪目的不同。绑架罪以勒索被绑架人的财物、扣押人质为目的,而拐卖妇女、儿童罪以出卖被绑架的妇女、儿童为目的。其次,两者的犯罪对象也不同。绑架罪的对象是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一切人,而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对象仅限于妇女和儿童。
近年来,出现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人质型”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案件。这种犯罪行为以强行扣押“人质”为手段,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尽管形式上与绑架罪相似,但实质上有很大区别。首先,犯罪目的不同。前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后者以逼索债务为目的,以扣押“人质”作为讨还债务的手段。其次,犯罪对象不同。前者绑架的人自身完全无过错,而后者绑架的“人质”大多自身有过错,甚至涉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对于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行为,应按照非法拘禁罪的规定处罚。
对于偷盗婴幼儿的案件,应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分别定罪。根据刑法的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应定为绑架罪;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应定为拐卖儿童罪,并依法处罚。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绑架他人后将被害人杀害并勒索财物的行为,是否应定为一罪还是两罪存在分歧。例如,某被告人为勒索钱财而将被害人诱骗至偏僻无人处杀害,并向被害人家属勒索款项。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绑架勒索罪判处被告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提出上诉,XX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此案时,对于定罪问题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定为绑架勒索罪,理由是被告人在绑架他人后实施杀人行为,属于绑架勒索罪中“情节特别严重”的行为,应从重处罚。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定为绑架勒索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并罚。理由是被告人在勒索财物之前就杀害了被绑架人,杀人是为了灭口。被告人实施的杀人行为与绑架勒索行为是两个独立的故意,触犯了两个罪名,因此应定两个罪。因此,对于既绑架他人又将被绑架人杀害的情况,只能定绑架罪,不能定绑架和故意杀人两个罪,实行并罚。
绑架罪的既遂应以行为人是否成功劫持并实际控制被害人为标准,而不是以勒索财物是否成功或其他目的是否达到为标准。即行为人只要实施了绑架他人的行为,就构成绑架罪的既遂,即使由于被害人的反抗或他人的及时解救等原因,绑架没有得逞,未能实际控制被害人,仍构成绑架罪的未遂。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立即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而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或扣押人质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抢劫罪与绑架罪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主观方面故意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抢劫罪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绑架罪有的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有的以扣押人质为目的。其次,犯罪的方式不同。抢劫罪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将财物劫走,而绑架罪则是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持他人,并向被绑架人的亲属勒索财物或向有关方面提出非法要求。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隐瞒、谎报军情罪的认定。该罪侵犯的是军情报告秩序,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隐瞒、谎报军情的行为会对作战造成危害,涉及故意掩盖真实军事情况或报告不真实情况的行为。犯罪主体主要是担负报告军事情况任务的特定人员。
伪造、盗窃、买卖、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的界定
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制式服装罪的界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并说明了犯罪行为的情节严重情况。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相应的法律条文和处罚措施。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期限及其中情节恶劣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追诉期限由可能判处的最高刑决定。文章还详细列举了认定情节恶劣的具体情形,包括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等,并说明了当案件中存在这些行为之一时,应被认定为情节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