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法对连带共同保证人追偿权的限制
梅良德衡律师集团事务所,王鹏飞德衡律师集团事务所
【案情介绍】
2003年11月,A公司向银行贷款680万元,贷款期限为一年。B公司为上述全部贷款本息承担连带保证责任,C公司对其中的500万元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由于A公司未能偿还贷款,经银行起诉,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A公司承担还款责任,并要求B公司向银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C公司对其中的500万元及相应利息向银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后来A公司没有履行判决义务,B公司代为清偿了上述全部款项。2008年4月,B公司向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A公司和C公司,要求A公司偿还自己已经向银行清偿的所有款项,并要求C公司在保证限额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笔者作为C公司的代理人参加了诉讼,在代理意见中指出,C公司应当在保证责任限额内承担补充清偿责任而不是连带清偿责任,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支持了笔者的观点。判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的规定,认定C公司应对A公司向B公司清偿不能部分承担补充清偿责任。也即是说,B公司向A公司和C公司的追偿存在先后顺序,只有在向主债务人A公司清偿不能的情况下,才能向其他连带保证人即C公司要求分担债务。
这个案例的核心问题是连带共同保证人享有的向主债务人和其他连带保证人的追偿权。它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在连带共同保证经济纠纷中,连带保证人先行清偿了债务的,如何向债务人和其他连带保证人追偿?二是其他连带保证人对先行清偿的连带保证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还是补充清偿责任?这两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后者更起到决定作用。如果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则先行清偿的连带保证人可以选择向主债务人和其他连带保证人追偿,没有顺序问题;如果承担补充清偿责任,则只能先向主债务人追偿,主债务人清偿不能的才能向连带保证人追偿。担保法解释第二十条宣示了我国法律对补充清偿责任的倾向性:即先行清偿的连带保证人向主债务人和其他连带保证人行使追偿权既有先后顺序,又有先决条件。由此可见,我国担保法律对连带共同保证人的追偿权设置了双重限制,笔者在此详细加以分析。
【焦点分析】
一、连带共同保证人追偿的先后顺序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规定,“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不能追偿的部分,由各连带保证人按其内部约定的比例分担。没有约定的,平均分担”。由此可见,在连带共同保证中,其中一个连带保证人先行向债权人清偿债务的,其享有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的权利,但应首先向主债务人追偿,如主债务人清偿不能的,再由其他连带保证人在前者不能清偿的范围内偿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作为法官审判业务的重要参考文献,也阐明了这一先后顺序。
担保物权的适用范围和管辖,同一债权的担保物存在多个且所在地不同时如何处理,担保物权的顺序和约定以及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的具体材料和程序。法院在审查实现担保物权案件时,会审查主合同效力、担保物权是否有效设立等内容,并根据不同情形作出相应处理。
诉前财产保全所需的材料清单,包括申请人资格证明、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书、保全担保书、担保财产的权属和价格的证明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证据材料。申请诉前财产保全需向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并注意申请存在的错误可能导致赔偿被申请人所受损失的责任。
关于保证人吴某是否有权直接起诉债务人陈某的争议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评析。文章认为保证人作为民事主体享有诉权,基于追偿权与债务人存在利害关系。在债务人有履行能力而债权人不主张权利时,应允许保证人提起诉讼。实际操作中,债权人应被列为第三人,法院可依职权追加
连带共同保证人的多重追偿权条件。保证人追偿权的成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保证人向债权人承担了保证责任、因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而使主债务人免责、保证人的履行没有过错。在连带责任中,权利人有权请求部分或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实际承担责任超过自己责任份额的连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