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违反职责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军事利益。军事利益是指国家的军事设施、军事装备、国防建设、武装斗争、军事后勤供给、军事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利益。军事利益直接关系着国家安危和人民幸福,是国家最基本的利益。如果国家的军事利益受到侵害,就是国家本身受到威胁,无法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其他利益。因此,国家法律应当保护军事利益。
军人违反职责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军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类:
这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以及具有军籍的学员,以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警官、文职干部、士兵以及具有军籍的学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我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也采取兵役制度。武警部队的官兵在服役期间享有军籍,并履行军职。现役军人的服役期间从公民被兵役机关正式批准入伍之日开始,直至部队批准退役、退休、离休或被除名、开除之日结束。在军人服役期间犯军职罪,在退役、离役之后才被发现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超过追诉时效,仍然应按照本类犯罪进行处理。
战时预备役人员指的是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根据《兵役法》的规定,预备役人员在战时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情节严重的,也可以成为本类犯罪的主体。
其他军内在编职工主要指执行军事任务的其他军内人员。
军人违反职责罪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故意犯罪,少数情况下可以构成过失犯罪。有些犯罪还要求特定的目的,例如战时自伤罪必须以逃避作战义务为目的。
隐瞒、谎报军情罪的认定。该罪侵犯的是军情报告秩序,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隐瞒、谎报军情的行为会对作战造成危害,涉及故意掩盖真实军事情况或报告不真实情况的行为。犯罪主体主要是担负报告军事情况任务的特定人员。
关于投降罪和战时临阵脱逃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其中投降罪指的是军人在战场上因畏惧战斗而投降敌人的行为,将受到刑法严厉处罚,最高可判死刑。而战时临阵脱逃罪则是指军人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行为,其处罚程度视情节严重程度而定。
违令作战消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侵害的是军人参战秩序,表现为行为人违抗命令、临阵畏缩、作战消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其主体为指挥人员,主观要件则是直接故意。
(一)刑事诉讼法第27条规定:“专门人民法院案件的管辖另行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军事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主要是现役军人和军内在编职工违反刑法分则第十章,犯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犯罪案件。另外司法实践中,存在军队和地方互涉案件的管辖权争议问题,应该依据相关的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