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上级行政部门无权指定管辖权。如果对管辖权存在争议,应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下级人民法院来行使管辖权。
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规定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当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发生争议时,应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应向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报告,并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下级人民法院对其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如果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理或指定管辖,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报请决定。
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救济途径,可以申请复议,也可以提起诉讼。如果选择复议后,对复议结果不满意,仍然可以起诉。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既提起诉讼又申请复议,那么先受理的机关将负责管辖。如果同时受理,由当事人自行选择。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已经申请行政复议,在法定复议期间内又向人民法院起诉,那么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后,经复议机关同意撤回复议申请,在法定期限内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那么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当事人有权选择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但是一旦选择了行政复议,行政复议决定即为发生法律效力的终局决定。当事人因选择复议而丧失了提起诉讼的权利。对终局行政行为,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才有权规定。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必须先申请复议,对复议结果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否则,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中的共同地域管辖情况。包括经过复议的案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不动产涉及到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案件的管辖原则。在多个法院有管辖权时,原告有权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处分的六种形式,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并介绍了不同级别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管辖权。文章指出,不同级别法院审理的案件类型有所不同,包括基层法院负责的第一审行政案件,以及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重大、复杂的案件。同时,文章还
行政案件的管辖权和停止执行的条件。被告可认为需停止执行的行政行为需符合相关法规,人民法院会考虑执行是否会造成难以弥补损失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来决定是否裁定停止执行。行政案件的管辖权归属则由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包括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管辖权、行政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