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证据 > 证据审查 >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证据审查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证据审查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时间:2020-07-21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5112
近年来,非法集资、非法传销案件的频发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由于其涉案人员众多、办案难度大,导致该类案件在法律适用上有一些问题。对于证据的审查,检察院的相关人士发表了相关文章,手心律师网小编在此分享给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关于犯罪故意的证据审查问题

实践中,非法集资案件尤其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部分犯罪嫌疑人常常辩解主观上不明知犯罪,不明知公司是在从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进行非法集资,尤其是涉案公司的非核心人员(如业务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常常辩解对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不明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在办案中经常遇到,一旦认定不准确,要么放纵犯罪,要么冤无辜,造成错案,因此十分重要。司法实践中,对于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主观故意应当结合以下证据进行审查判断,通过其他证据推断是否具有主观明知:一是审查各类会议记录、纪要、视听资料、相关工作制度、业务培训文件等,并结合其他犯罪嫌疑人口供,证实是否参与组织、策划;二是审查各类合同、协议、宣传资料、视听资料并结合证人证言,通过证实犯罪嫌疑人参与合同签订、公开宣传、游说存款人等活动,从而证实是否明知合同承诺内容、资金运作模式以及针对不特定社会公众吸收公众存款;三是审查公司营业执照、经营许可是证及相关批准文件,证实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知公收司有无吸收存款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是否超过经营范围、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笔者建议对犯罪嫌疑人主观故意的审查还应注意审查下列证据:是否具备一定的涉金融活动相关从业经历、专业背景、任职情况、培训经历、此前任职单位、本人因从事此类活动受到处罚情况、是否故意规避法律规定以逃避监管。对于通过上述几个方面仍然不能推断出犯罪嫌疑人具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主观故意的,应当认定为证据不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从事行政岗位、综合岗位等不是非法募集资金这一链条中关键岗位,且级别较低,只领取固定工资,接受上级指示开展工作的,一般应慎重认定其主观故意等犯罪构成要件。

二、关于单位犯罪的认定问题

个人犯罪与单位犯罪的区分问题,是非法集资类犯罪案件的一个难点问题。

首先,这里把以自然人名义实施的犯罪或者貌似单位实则应当认定为个人犯罪的排除在单位犯罪之外,即下列几种情况:以自然人名义实施的;虽以单位名义实施,但是自然人以非法集资、诈骗、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为目的成立单位的;单位成立后以非法集资、诈骗、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其次,对于认定是否属于单位犯罪,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证据:一是关于犯罪活动是否经单位决策实施的证据。主要收集、审查公司决策、管理、考核等相关文件,OA系统等电子数据,公司会议记录、纪要以及主要犯罪嫌疑人供述、公司有关人员的证人证言等。二是关于单位的员工主要按照单位的决策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活动的证据。主要通过审查犯罪嫌疑人、同案犯的供述和辩解业务员等公司人员的证人证言,签订的合同、协议等相关书证,核实公司组织架构运营情况等。三是关于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证据。主要通过调取和审查公司账目、资金往来记录,核实收益是否归单位所有,结合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公司账目的电子数据、鉴定意见等予以认定,同时区分合法与非法经营数额。

三、关于犯罪数额的认定问题

在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数额是定罪量刑方面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这类犯罪案件中,无论是涉案数额、实际损失还是犯罪嫌疑人非法所得,对其准确认定均十分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非法集资案件的集资参与人(被害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地域分布也较广,有些被害人并不知道案件的侦办情况,没有及时进行登记、报案,因此有的资金就没有被纳入涉案数额。同时即便集资参与人(被害人)进行了登记,但由于人数众多,侦查机关一一向被害人核实数额也存在困难。二是有的非法集资案件公司账目混乱,相关账册等保存不全或者已被毁灭,有的对资金往来的电子数据进行了删改,导致证据灭失或者证据不全。三是认定犯罪数额的各种证据之间也往往存在矛盾,比如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集资参与人(被害人)的陈述、公司的“账目”以及鉴定意见之间往往不一致。

在此情况下,如何准确认定犯罪数额,确实面临困难。笔者认为,在非法集资类犯罪案件中,尤其是集资参与人动辄几千人甚至数万人、几十万人的情况下,如果期望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与银行流水、收据、对账单等书证或者与电子数据、司法会计鉴定之间不存在矛盾,且证据齐全、相互印证恐怕过于理想化。笔者的观点是,对于犯罪数额的认定只能根据现有证据综合认定。对此,可以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14年公布的《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条“关于证据的收集问题”的规定办理。该条规定:“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中,确因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逐一收集集资参与人的言词证据的,可结合已收集的集资参与人的言词证据和依法收集并查证属实的书面合同、银行账户交易记录、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资金收付凭证、审计报告、互联网电子数据等证据,综合认定非法集资对象人数和吸收资金数额等犯罪事实。”在上述几种证据出现矛盾时,原则上应当以客观性证据认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讯逼供的法律规制

    《刑事诉讼法》对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法律规制。规定对于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包括供述、证言和物证等。同时,也强调了人民检察院在调查核实非法证据收集情况时的职责,包括提出纠正意见和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刑讯逼供行为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刑讯逼供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刑讯逼供罪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手段强迫其作口供的行为。构成此罪必须满足主体、行为方式、目的和结果等要件。触犯刑讯逼供罪的行为人将受到法律严惩,若导致人员伤残或死亡,将从重处罚。需注意,非法

  • 公安是否能够认定伪造证据

    公安能否认定伪造证据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伪造证据的相关法律条文。文章介绍了司法工作人员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徇私枉法行为,以及伪造证据罪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罪的区别。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伪造证据罪的量刑标准。

  • 刑讯逼供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刑讯逼供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详细阐述了应予立案的七种情形,并比较了刑讯逼供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包括犯罪目的、犯罪条件、侵害对象和主体要件等方面的不同。

  •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证据审查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 非法集资的钱能要回来吗
  • 涉众诈骗企业托管经营以偿债务
刑事证据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