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者其他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但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给予的惩罚。从概念我们不难看出,行政处罚是法律赋予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实施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然而笔者在翻阅案卷时,发现一些执法人员实施行政处罚时在运用行政处罚种类上有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也有随意捏造处罚种类的现象,现以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举个小例,以作为共同学习:
一、简易程序是针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违法事实清楚和情节较轻的,并且有法定依据的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很明确的规定,简易程序适用的处罚种类是警告,或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可从案卷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没收过期药品或器械”、“责令改正”等字样。根据法律条文规定,在简易程序中我们不能做没收xx等行政处罚。当然,我们的行政处罚种类中也无“责令改正”这一条,笔者认为如果确实需要责令相对人改正的话,应当另下一《责令改正通知书》,这从法律效力来说更规范一些。
二、一般程序也是药监系统在行政处罚时常用的一种处罚程序,结合《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在该程序中,执法人员对于处罚种类的书写往往是漏写。如在一起某器械经营企业经营无产品注册证的避孕器械(已销售掉一部分)案件中,由于案件货值很小,执法人员做出的行政处罚为:1.没收违法经营的医疗器械xx;2.并处以xx元罚款。根据《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对售出的器械不论货值金额的多与少,我们都应当做出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
总之,行政处罚一旦做出,就容不得我们涂改。如果我们做出的行政处罚超出法律规定的限度,或凭空捏造一些处罚种类的话,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者执法人员或执法机关的威严就受到损失。以上是笔者的一些建议,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限制,包括适用的主体、对象、时效以及处罚权的设定和限定。行政处罚主体必须是享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或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违法行为客观存在且具备责任能力才能适用行政处罚。同时,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限由国家有权机关在立法时进行配置,不同层级
行政处罚的公开原则、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法定原则、公正原则,以及不免除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实施过程必须公开,同时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公民守法。在处罚过程中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避免与民事
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拘留等。同时,还介绍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各类行政处罚的适用情况和特点也有所说明。
合同签署时的风险提示及注意事项,要求需方仔细审查合同相对方的签约资格和履约能力,防止损失。文章明确规定了产品的品种、等级和质量标准,同时强调食品必须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认证的要求,并详细列出了不得提供的食品种类。此外,文章还涉及交货日期、数量及价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