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体是指具有行政权力的社会组织,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根据形式和权力来源的不同,行政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国家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它是依照宪法和相关组织法设立的,负责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中央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和国务院办事机构。
地方行政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派出机关包括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等。此外,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管理委员会也属于派出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法律或法规的授权,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
这些组织包括行政机构、企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
行政机构是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立的,用于处理和承办各项行政事务的内部、派出和临时组织。内部机构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如商标局和专利复审委员会。派出机构是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行政管理需要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置的,代表该职能部门管理某项行政事务的工作机构。临时机构是国家行政机关设立的,协助处理某项临时性行政工作的组织。
企业组织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法律法规授权,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例如公用企业、金融企业和行政性专业公司。
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但需要经过行政法律法规的授权。例如,高等院校可以获得学位授予权,消费者协会可以获得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授权。
此外,一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如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经过授权后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作为具有行政权力的社会组织,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首先,行政主体必须享有行政权力,这是成为行政主体的先决条件。
其次,行政主体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这是成为行政主体的主要标准。
最后,行政主体必须能够独立承担由行使行政权力而产生的法律责任,这是成为行政主体的关键条件。这里所指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总之,国家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但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具备成为行政主体的条件。成为行政主体的组织也不一定都是行政机关。只有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时,才能被认定为行政主体。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作用、原则、种类和格式。公文用于传达、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法令等,对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公文处理需遵循精简、实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确保机密并严格执行保密制度。文章还介绍了常用公文种类如命令、指示、通知等,以及公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首先讨论了第三人能否作为行政复议申请人直接提出行政复议的问题。接着明确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是权利也是义务,并讨论了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否送达第三人。最后,从行政复议法的立法本意和宪法理论依据分析了第三人作为行政复议申请
被审计单位对财务审计决定的申诉程序。被审计单位不服审计决定可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进行申诉。行政复议范围包括定性、处理、处罚和暂停拨付款项等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由广州市审计局或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等处理。行政复议时限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期
司法行政机关与律师协会选举的关系。文章指出,律师协会选举是律师自治的基本内容,而一些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协会选举的操纵行为违背了自治原则和律师自律性组织的法律精神。专家表示,律师协会的成功选举对国家的政治选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尊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