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行政许可法第22条,行政许可应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这意味着只有具备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才能对行政许可进行实施。
行政许可法第23条规定了授权机构的身份。根据该条规定,法律和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但必须在法定授权范围内进行。这意味着授权机构必须在法律和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行政许可的权力。
行政许可法第24条规定了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根据该条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将行政许可的实施权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但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并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委托机关还必须公告受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
委托行政机关有责任监督受委托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行为,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只能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再将其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确定行政组织的主体资格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行政主体的概念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实践意义,它能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诉讼的被诉人,保证行政活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地方性法规备案的详细规定。其中,规定了哪些单位有备案义务,规范性文件的定义和范围,备案审查和监督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备案的具体要求和审查内容,以及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报备单位的责任。此外,还明确了如何反映问题和报备处理结果报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