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女士在出院后遭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于是她开始向上杭某医院提出索赔。然而,医院方面声称手术程序符合规定,手术成功,并且不存在医疗过错。他们认为胡女士没有遵守医嘱中的“绝对卧床不活动”,导致钢板断裂并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因此不应赔偿。
胡女士多次与医院进行交涉和协商,但都没有取得结果。她愤而将上杭某医院告上法院,要求医院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精神抚慰金等共计13069.98元。
庭审的焦点在于医院的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过错或医疗事故。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医院申请了龙岩市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龙岩市医学会的鉴定认为并未构成医疗事故,但医疗过程中后期技术处理存在缺陷。然而,胡女士对此不服,她认为鉴定书不符合事实,医院提供的材料也有瑕疵。然而,胡女士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据来推翻鉴定结论。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在胡女士手术后复查X线片时,出现了骨折端连续性骨痂生长缓慢、一年后钢板断裂、骨折端成角和骨不连等并发症表现,这表明医院在医疗过程中存在医疗过错。因此,医院应适当赔偿胡女士的损失。然而,法院不支持胡女士要求赔偿精神抚慰金的请求,因为医院的医疗过错并未造成胡女士严重的精神损害后果。另外,虽然医院不存在医疗事故,但存在医疗过错,并且没有证据证实胡女士第二次手术是由她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因此,法院不支持医院的主张。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法院判决医院赔偿胡女士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共计7074.98元。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第八项的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医疗机构必须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这意味着在医疗纠纷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医疗单位必须证明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是否造成损害,只要医疗机构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其享有法定的免责事由,就应无条件地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
法官认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并非案件的唯一证据。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只是一个事实,一个专家证据而已,对于案件能否使用医疗鉴定结论,还需要结合其他证据来综合考虑。如果只把医疗鉴定结论作为医疗纠纷案件的唯一依据,就可能导致“医疗专家”来判决案件的结果,而不是法官。这样无法很好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尽管专家们具有权威地位,他们作出的医疗鉴定结论只应作为案件中的一个证据,是否作为定案的依据还需要通过法庭质证以及结合其他证据来确定。
非医疗事故案件不应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该条例是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而制定的,并非为了处理所有“医疗纠纷”。因此,对于医疗纠纷而言,如果《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就应适用民法通则。在本案中,胡女士的病情经龙岩市医学会鉴定认定不构成医疗事故,因此显然不应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来处理。如果按照该条例,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保护。然而,医院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根据民法通则第102条第2款的规定,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就是侵权行为,因此医院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司法鉴定的定义、范围、法医鉴定的重要性以及司法鉴定的分类。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法医鉴定是司法程序中的关键工作,运用医学等多领域知识对与人身有关的事项进行检验鉴定。司法鉴定分为法医类、物证类和
医疗过错责任纠纷的法律处理方式。医疗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在医疗领域以医疗事故居多。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协商解决,要求医院调查处理并达成共识;二是技术鉴定,向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三是重新鉴定、行政复议和诉讼,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医疗事故纠纷及其鉴定程序。医疗纠纷源于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争议,需通过司法鉴定或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确定医方是否有过错。精神损害抚慰金在医疗纠纷中常被支持。医院误诊与医疗事故需依法申请鉴定,由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如当事人对鉴定结果不满,可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当承担的三种法律责任:机构自身的责任,需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相应处理;医务人员的责任,过错严重的需追究刑事责任;其他相关医务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者可被吊销执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