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员男,33岁,因呕吐、腹胀、腹痛、恶心、排气便停止两天,于19994年12月3日10时到某市中心医院急诊外科就诊,当即诊断为肠梗阻并发腹膜炎收住院。
病员入某医大一院急诊就诊,按肠梗阻立即住院。病员体温36.2度,脉搏92次/分,血压17/11KP,呼吸18次/分,心肺未见异象。腹略膨降,未见肠型蠕动波,腹正中可见长约20cm手术瘢痕,全腹软,未触及包块,肝脏未触及,中腹部略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腹透:左中下腹部见肠管积气,中腹部见较大液平面。白细胞:10.4*10/L,Sg:0.71,尿糖()。酮体()。初步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
暂行非手术治疗,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控制感染,灌肠等对症治疗。然而,在治疗中,医生观察病情不细,对家属反映的病腹痛加剧、呕吐物咖啡状等临床症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及时请上级医生会诊。直到12月14日9时,主治医生查房时才发现病员病情危急,已出现明显的肠坏死、休克等症状,延误了手术时机。
医院在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剖腹探查术,发现病员肠管大部分坏死,仅曲氏韧带约60CM之内肠管颜色尚可,故切除所有坏死肠管。由于术后形成短肠综合症,病员出现营养不良、感染等并发症,最终于1995年1月1日死亡。
医院认为根据病员的病史和入院症状诊断是正确的,治疗上行非手术疗法也是可以的。未能及时手术是因为病员家属对是否手术犹豫不决,耽误了手术时机。手术是成功的,手术后的短肠综合症,同时切除大部分小肠及结肠难以维持生命是病员病情改变异常严重所致,并非医疗上的粗疏或失败的结果。
病员家属认为病员已被市医院诊断为绞窄型肠梗阻,需手术治疗,因该院停电无法手术故转院治疗。但接诊医院医生为进修医生、实习生不能胜任工作造成误诊和对工作不负责任,拖延手术时机导致病员死亡。
经当地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①病员入院时症状应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由于医生临床经验不足,认症不准确,诊断不确切。②医生在采取保守疗法过程中,观察病情不细,检查处置不当致使病情进展未能及时了现,延误了手术时机。据此定为医疗事故,事故性质技术事故,级别一级。③根据有关规定给病员家属一次性经济补偿,对责任医生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胡*斌因工伤导致的医疗事故案件。胡*斌在一家三甲医院接受手术后出现左肾萎缩问题,因医院丢失病历导致无法鉴定工伤致残等级。法院依据卫生部的相关规定,判定医院承担医疗事故责任,赔偿胡*斌共计80263元。胡*斌对伤残等级鉴定提出上诉,认为赔偿金额应更高。
医疗事故调查报告,指出一起医疗操作过失导致的严重后果。医院未经家属同意进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操作不当导致并发症,需要二次手术修复。医院全责,构成三级丙等医疗事故,手术审批不当且违反执业医师法规定。这起事件引发深刻教训,强调治疗应建立在确实存在疾病的基础
一起医疗事故案例。一名男性青年因恶性疟疾误诊为感冒而接受治疗,最终不幸去世。事故责任在于医生未按规定进行血检并及时确诊治疗。文章提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坚持各项诊疗常规等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医疗事故争议鉴定的流程及相关事项。文章中,双方就手术方式和医疗过程存在争议,委托法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过程遵循法定程序,包括展示专家名单、执行回避制度等。最终,专家鉴定组在审阅病历和相关材料后,进行了医疗事故争议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