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2021.1.1生效)第535条规定,如果债务人未行使其债权或与债权相关的从权利,导致债权人无法实现到期债权,债权人可以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相对人的权利。然而,该代位权仅限于债务人自身专属的权利,与《民法典》相冲突的条例将被废止。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在《民法典》生效前,债权人代位权诉讼的客体为到期债权。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这与传统民法的要求是一致的。学说普遍认为,所谓“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是指,某一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时,只能以自身的债权为基础,不能以未行使代位权的全体债权人的债权为保全的范围。
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司法解释(一)》对债权人代位权的客体进行了限制,仅将其限制为“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且必须是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到期债权。这一限制的目的是为了简化程序,方便法院审理此类案件,但对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言,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代位权制度并未将代位权行使的客体限制于金钱债务,而是保护债权人更大范围地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因此,可以认为代位权的客体不应仅限于金钱债务,而应包括债务人现有的权利,无论是财产权还是非财产权。
我国的司法解释是对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容易产生异议的内容进行说明的重要工具。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司法解释(一)》对代位权诉讼的客体进行了严格且狭隘的限制,与被解释的合同法出现分歧。虽然在实践中常以司法解释为准,但这违背了宪法对法律效力层级原则的规定。
即使司法解释对代位权诉讼的客体进行了严格限制,如果原告以其他非金钱债权作为代位权诉讼的客体,法院是否可以拒绝受理并以此为由拒绝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将导致与合同法的规定相矛盾。另一种可能是法院先受理案件,但基于司法解释的规定,驳回当事人的诉求,而这一理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并无依据。这给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以及法院对案件的受理带来了两难境地,也可能损害对法律的信仰。
根据现行法律规范,代位诉权和代位执行在法律上具有质的区别。代位诉权是合同法规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合同债权人享有的一项权利。代位执行则是程序法规定的一项执行措施,不仅是债权人享有的“实体权利”,还包括对第三人依法偿还债权的权利。
代位权的客体为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不包括非财产权利、保护权利人无形利益的财产权、禁止扣押的权利和不得转让的权利。而代位申请执行的客体为债务人对第三债务人的已到期债权。
代位诉权和代位执行在适用条件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代位执行要求第三人无异议,即对所欠债务认可且没有争议;而代位诉权行使没有这样的限制。代位执行申请可以由债权人或债务人向法院申请,法院还可直接通知第三人代位履行;而代位诉权的行使只能由合同债权人自己名义向法院提出请求。此外,代位执行要求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而代位诉权的行使只要债权人的债权存在不能实现的“危险”即可。
代位权行使后,第三债务人应向债务人清偿债务,并将交付的财产作为债务人的总财产,用于清偿全体债权人的债务。代位的债权人并没有获得优先受偿权。而代位申请执行中,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权的第三债务人直接向执行申请人清偿。
债权代位权的归属和行使条件。首先,债权人需要对债务人享有合法债权;其次,债务人须对第三人享有权利;第三,债务人必须怠于行使权利;第四,债务人已陷于迟延;最后,行使代位权有保全债权的必要。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债权代位权的行使条件。
行使代位权的诉讼费用的承担问题。在代位权诉讼中,费用通常由败诉方承担,但双方可通过和解或调解解决纠纷时约定分摊费用。此外,《民法典》规定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同时,也讨论了代位权行使的法律后果以及债权未到期能否行使代位权的法律依据。
债权未到期能否行使代位权及其法律依据。当债务人对于第三人的债权面临风险时,为保障债权人利益,法律允许其提前行使代位权。代位权的行使方式包括径直行使和通过诉讼方式行使,其中诉讼方式更为严谨,旨在防止债权人滥用权利并保护第三方权益。
债权人代位权的成立条件,包括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合法债务关系、债务人享有对第三人的债权或返还请求权等现实权利、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且给债权人造成损害等。同时,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到期债权为限,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此外,文章还介绍了代位权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