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政府采购时,一般是在与中标、成交供应商应当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签订采购合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第四十六条 采购人与中标、成交供应商应当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采购文件确定的事项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中标、成交通知书对采购人和中标、成交供应商均具有法律效力。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采购人改变中标、成交结果的,或者中标、成交供应商放弃中标、成交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合同自签订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应当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根据招标范围可将采购方式统一规范为公开招标采购、选择性招标采购和限制性招标采购。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就是按这种方法来对政府采购方式进行分类的。
1、公开招标采购,是指通过公开程序,邀请所有有兴趣的供应商参加投标。
2、选择性招标采购,是指通过公开程序,邀请供应商提供资格文件,只有通过资格审查的供应商才能参加后续招标;或者通过公开程序,确定特定采购项目在一定期限内的候选供应商,作为后续采购活动的邀请对象。选择性招标方式确定有资格的供应商时,应平等对待所有的供应商,并尽可能邀请更多的供应商参加投标。
3、限制性招标,是指不通过预先刊登公告程序,直接邀请一家或两家以上的供应商参加投标。实行限制性招标采购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公开招标或选择性招标后没有供应商参加投标、无合格标;供应商只有一家,无其他替代选择;出现了无法预见的紧急情况;向原供应商采购替换零配件;因扩充原有采购项目需要考虑到配套要求;属于研究用的试验品、试验性服务;追加工程,必须由原供应商办理,且金额未超过原合同金额的50%;与原工程类似的后续工程,并在第一次招标文件已做规定的采购等。
政府采购合同备案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该制度旨在规范政府采购合同的备案工作,明确了备案原则、审核程序以及合同登记和归档的流程。同时,也规定了不得受理的合同情形以及合同变更的相关要求。该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有
政府采购合同的违约责任及其适用法律问题。政府采购合同的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违反有效政府采购合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在适用法律时,由于《政府采购法》和《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界定不一致,导致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导致法律适用上的不一致。建议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
政府采购中的行政复议制度。该制度允许供应商在采购行为侵犯其权益时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查。行政复议机关会审查采购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并遵循一系列程序规定以确保公正和透明,如听取陈述、参与过程、公开审议等。
政府采购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与其本义的背离问题。文章指出当前政府采购定义将采购人定位为各级政府,这违背了政府采购确保政府资金所有权的初衷。采购单位利用采购人定位和相关法律规定作为抗拒政府采购的法律依据,导致采购人的定义与招投标法不一致,监督管理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