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国境外使用而进行采购的货物或服务可以在国外采购,但在国内采购时必须采购本国的货物、工程和服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十条的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但在以下情形之一时可以除外:
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界定依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一、将投标保证金的数额从原来规定的不得超过采购项目概算的百分之一提高到《条例》第33条规定的不得超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的2%。投标保证金的数额应该考虑到弥补供应商中标后可能给采购人造成的损失,并对供应商产生一定约束力。根据政府采购的实践,1%的比例约束供应商不足。《条例》将比例提高到2%是为了考虑实际情况。同时,2%的数额规定使政府采购中的投标保证金数额与《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一致。与《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相比,《条例》还有一个变化,即招标文件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的,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的2%。这意味着招标文件可以规定或不规定投标保证金。如果采购人认为没有投标保证金也可以对供应商产生约束力,可以不要求提交。
二、投标保证金与履约保证金的数额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阶段发生导致采购人可以不退还保证金事件,给采购人造成的损失不同。投标保证金的不退还发生在合同订立但尚未订立阶段,履约保证金的不退还发生在合同履行阶段,两者给采购人造成的损失显然后者更大。这也是履约保证金数额一般远大于投标保证金的原因。实际上,这两种保证金应该是一个衔接的过程,投标保证金在先,履约保证金在后。提交履约保证金后,应当退还投标保证金。
三、关于投标保证金转为履约保证金的实践问题。《条例》规定中标供应商和未中标的供应商都应当退还投标保证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投标保证金与履约保证金数额不同(这在《条例》实施后可能会发生),投标保证金转为履约保证金后,供应商需要补足不足的数额。
政府采购合同备案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该制度旨在规范政府采购合同的备案工作,明确了备案原则、审核程序以及合同登记和归档的流程。同时,也规定了不得受理的合同情形以及合同变更的相关要求。该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有
政府采购合同的违约责任及其适用法律问题。政府采购合同的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违反有效政府采购合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在适用法律时,由于《政府采购法》和《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界定不一致,导致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导致法律适用上的不一致。建议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
政府采购中的行政复议制度。该制度允许供应商在采购行为侵犯其权益时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查。行政复议机关会审查采购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并遵循一系列程序规定以确保公正和透明,如听取陈述、参与过程、公开审议等。
政府采购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与其本义的背离问题。文章指出当前政府采购定义将采购人定位为各级政府,这违背了政府采购确保政府资金所有权的初衷。采购单位利用采购人定位和相关法律规定作为抗拒政府采购的法律依据,导致采购人的定义与招投标法不一致,监督管理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