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错误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八条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审计的特征包括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三个方面。
1、独立性。财务主管从审计关系中可以看出,任何一项审计活动中都必须有三个方面的关系人参加,缺一不可,其中第一关系人即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第二关系人和第三关系人之外,保持独立的地位,不受其中的任何一方影响和干扰,根据公认的标准,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做出判断和评价,保护各有关方面的权益,这样的审计结论才具有权威性。
因此,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价值形成的基石,是指审计组织和人员能够排除干扰、个人利害关系,不偏不倚地实施监督和鉴证,并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只有保持独立,才能保证审计组织和人员依法客观、公正地对受托责任信息实施监督、鉴证和评价。在现代审计体系中,审计的独立性在社会审计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社会审计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
2、权威性。审计的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的必要条件。各国国家法律对实行审计制度、建立审计机关以及审计机构的地位和权力都做了明确规定,使审计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从法律上赋予审计超脱的地位及监督、评价、鉴证职能。
一些国际性的组织为了提高审计的权威性,也通过协调各国的审计制度、准则以及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审计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权威的专业服务。
我国审计人员依法行使独立审计权时受法律保护,如被审计单位拒绝、阻碍审计时,或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时,审计机关有权做出处理、处罚的决定或建议,这更加体现了我国审计的权威性。
3、公正性。与权威性密切相关的是审计的公正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公正性,也就不存在权威性。审计的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审计人员理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做出不带任何偏见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做出公正的评价和进行公正的处理,以正确地确定或解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只有同时保持独立性、公正性,才能取信于审计授权者或委托者以及社会公众,才能真正树立审计权威的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案件中享有起诉权利,起诉期限一般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期限,最终由法院决定。同时,提起行政诉讼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原告认为具体
车辆扣分不服的法律处理程序、驾照记分周期的规定以及机动车环保标志的规定。对于不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如仍不服可提起行政诉讼。驾照记分周期从初领驾驶证日期算起,违法行为产生的分值会被记入驾驶证中,累积达12分需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决定、自然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决定、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侵犯经营自主权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以及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违法要求履行其他
当事人对海关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相关内容。当事人可在得知海关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向有管辖权的海关或法院提出复议或诉讼申请,其中复议申请可附带赔偿请求。行政诉讼应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起。关于赔偿请求时效,请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