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消费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是全方位的。消费者既可以就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也可以就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是否合理等合理性问题提出意见。消费者可以就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某一方面进行监督,也可以就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全方位进行监督。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商品或者服务本身存在的问题,包括商品或者服务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或者双方约定的质量要求,是否存在价格违法行为等。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是否有明确的警示,是否标明正确的使用方法、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等。
二是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的行为,包括经营者是否尽到信息提供义务,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是否真实、全面,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宾馆、商场、餐馆、银行、机场、车站、港口、影剧院等经营场所的经营者,是否对消费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是否存在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或者限制消费者人身自由的行为;是否有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等。
三是后续义务履行或者民事责任承担问题,包括经营者是否拒绝或者拖延对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是否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无理由退货制度,即消费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非现场方式购买商品的,除特定商品外,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须说明理由。对消费者提出的无理由退货要求,经营者是否无理拒绝或者找各种理由进行推诿,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施行之后需要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
价格欺诈的法律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需赔偿消费者所受损失的三倍金额或五百元。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也对价格欺诈行为进行了处罚规定,包括没收违法所得、罚款、
网红带货中的虚假宣传问题,并介绍了如何判定虚假宣传。根据广告法,虚假宣传包括夸大商品效能、虚构使用效果、描述与事实不符等行为。发布虚假广告的主体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如知道或应该知道广告虚假仍发布的需承担连带责任。消费者可要求赔偿,并寻
商标与商号产生权利冲突的原因。其中,构成相似性、商标与商号的构成要素以及消费者的混淆是主要原因。商标主要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而商号是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用于表明不同于其他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特征。由于商标和商号的某些相似性和消费者混淆,导致了权利冲
经营者应履行的告知义务,包括发现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时应立即向行政部门和消费者报告,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同时,还详述了经营者应遵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各项义务,如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义务、保障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真实信息提供的义务等。此外,还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