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通过捐赠方式取得无形资产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六十六条 无形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1)外购的无形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2)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3)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1、利息支出的扣除
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2、计税工资的扣除
条例规定,企业合理的工资、薪金予以据实扣除,这意味着取消实行多年的内资企业计税工资制度,切实减轻了内资企业的负担。但允许据实扣除的工资、薪金必须是“合理的”,对明显不合理的工资、薪金,则不予扣除。
3、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方面
实施条例继续维持了以前的扣除标准(提取比例分别为14%、2%、2.5%),但将“计税工资总额”调整为“工资薪金总额”,扣除额也就相应提高了。在职工教育经费方面,为鼓励企业加强职工教育投入,实施条例规定,除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4、捐赠的扣除
纳税人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在年度会计利润的12%以内的,允许扣除。超过12%的部分则不得扣除。
5、财产、运输保险费的扣除
纳税人缴纳的财产。运输保险费,允许在计税时扣除。但保险公司给予纳税人的无赔款优待,则应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6、职工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的扣除
职工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在省级税务部门认可的上交比例和基数内,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利润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新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利润确定涉及资产计价和利润表的编制,可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和损益表法。新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内外资企业的税率,建立了公平的市场环境,减轻了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增强了股市投资价值。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