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如果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应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敲诈勒索罪与招摇撞骗罪在行为特征、心理状态、获取利益的范围和侵犯的客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招摇撞骗罪以骗为特征,完全以假象蒙蔽被害人。而敲诈勒索行为虽然也可能含有欺骗的成分,但却以威胁或要挟为特征。
在招摇撞骗罪中,被害人在受骗后会“自愿”交出财物或出让其他合法权益。而敲诈勒索行为则造成被害人精神上的恐惧,出于无奈,被迫交出财物或出让其他财产性利益。
招摇撞骗罪所获取的利益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财物或财产性利益,又包括非财产性利益,如骗取某种职称或职务,政治待遇或荣誉称号等。而敲诈勒索罪所获取的仅限于财物。
招摇撞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及社会管理秩序。而敲诈勒索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人身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对于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金额大小,会受到刑法和法律的制裁。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产,将面临有期徒刑和财产处罚。同时,《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对此类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涉及收受贿赂
强卖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的问题,首先介绍了强迫交易罪、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的区别和构成要件。接着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指出汤某和高某的行为并不符合强迫交易罪的构成要件,而更符合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应当对其进行定罪和量刑。
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行为特征,以夏某理等人的行为为例,指出其并不符合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文章阐述了敲诈勒索罪需满足的特征,包括采用威胁、要挟手段,内容足以引起被威胁者内心恐慌、惧怕,被胁迫者因此处分财产。但夏某理等人的行为是在行使正当权利,未采用威胁或
敲诈勒索罪未遂与既遂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未遂指犯罪分子未实际占有被勒索财物,既遂则是已经占有。未遂犯可参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敲诈勒索罪的相关规定及犯罪未遂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