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情况下,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2)情节严重的,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情节特别严重的,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在司法活动中徇私枉法、徇情枉法,明知某人无罪而使其受追诉,或者明知某人有罪而故意包庇不使其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枉法裁判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枉法裁判的,情节严重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或滥用职权,不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或者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致使当事人或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致使当事人或其他人的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并且同时具备以上三种行为的,将根据较重的处罚规定定罪处罚。
渎职案件发生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涉及的罪名多达30余种,包括公、检、法、工商、税务、海关、商检、土地、林业、教育、文物、卫生防疫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这些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业规定和管理法规,涉及的法律法规多且复杂,而且具有技术性、专业性和政策性强的特点,一般人难以掌握。渎职犯罪在这些领域和行业中发生,往往难以被一般人发现。犯罪嫌疑人往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从事国家公务,有的是掌握重权的领导干部,他们通常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擅于钻法律、政策的空子,犯罪手段狡诈、慎密,呈现出很强的智能性特征。
渎职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和原案当事人之间通常具有行为的相关性和利益的一致性。渎职案件往往与某个原案相关,而犯罪嫌疑人和原案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只有少数情况下会发生冲突。渎职案件绝大多数是因为行为人徇私或徇情,应原案当事人的请求实施犯罪。双方形成了一个利益联盟,他们的行为都违反了国家法律和法规的明文禁止,如果不被发现,都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如果其中一方的行为被揭露,将危及另一方的利益,不仅无法保住既得利益,而且双方都难以逃脱法律的追究。因此,这类案件通常很难被发现和揭露。即使行为暴露,他们也会努力掩盖真相,阻挠侦查,规避法律的制裁。
渎职案件往往涉及的人员众多、职权大,具有责任的分散性和背景的复杂性。如前所述,渎职案件的犯罪主体多为握有一定实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的甚至是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这些人关系网多,保护层厚,犯罪手段隐蔽狡诈,反侦查能力强。一般外围调查不能了解内情,深入调查可能触及其关系而引起警觉,调查难以深入。此外,由于渎职犯罪往往涉及的人员多、责任分散、背景复杂,因此一旦传出风声,就会引起警觉。在目前执法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一些人出于对本单位、本部门利益的考虑,过于强调保护干部的积极性,过于顾及单位和领导的声誉和面子,不报告、不公开,常常在内部消化问题。有的甚至设法设置障碍,阻挠办案。同时,由于渎职犯罪的行为过程、动机、后果和责任都难以认定,收集证据相对困难。
滥用职权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而是属于结果犯,涉及滥用职权罪与渎职罪中的罪名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对于滥用职权行为导致的重大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应依法认定为犯罪行为,并给出了具体的认定标准。
渎职罪中涉及国有资产管理的犯罪,特别是导致公共财产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导致他人死亡的情节。狭义上,此类犯罪可能面临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广义上还包括多种类型,如徇私舞弊型、滥用职权型和玩忽职守型等。这些行为不仅破坏国家机关运作,也给国家和人
渎职罪的量刑问题。渎职罪的量刑不仅考虑贪污金额,还包括犯罪细节、结果、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法院在判决时会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保证量刑公平合法。渎职罪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罪名,法官会综合考虑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公正判决。
玩忽职守罪的特征。该罪行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日常运转及正常活动,主要表现为违反工作纪律、规章制度,擅自离岗,导致公共财产及国家和民众利益受损。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观上属于过失。法律规定,犯玩忽职守罪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但免于刑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