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具体而言是国家的贷款管理制度。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向非关系人发放贷款,从而造成重大损失。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包括中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服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城乡信用合作社以及其他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这些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其他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于其非法发放贷款行为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是出于过失,这种过失一般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至于行为人实施的发放贷款行为本身,则是故意的,尤其是滥用职权,更是故意为之。然而,本罪属于结果犯,行为人对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因此,本罪仍然属于过失犯罪。
本罪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
根据《立案追诉标准(二)》对于违法发放贷款罪数额的规定,如果骗取贷款或者违法发放贷款的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可以认定为“数额巨大”。而数额巨大的行为,如果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可以进行立案追诉。
根据刑法修正案(六)第13条,对于《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1款和第2款进行了修改,规定如下:“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依照前款规定从重处罚。”
《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3款规定:“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4款规定:“关系人的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有关金融法规确定。”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条件,以及确定通关走私行为的依据。行为人通过假出口、假结转或利用虚假单证骗取海关核销,导致保税货物脱离海关监管,造成国家税款流失,情节严重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可抗力导致的保税货物脱离监管不认定为走私犯罪。同时,文章还区分了
电影投资中的欺诈行为及法律应对措施。文章介绍了确认被骗事实并保留证据的方法,同时列举了电影投资中常见的欺诈手法,包括网络小程序欺诈、股票群骗局、联合出品公司欺诈和社交软件三方骗局。文章还引用了《刑法》的相关规定,对欺诈行为进行了法律上的惩处说明。
诱导投资是否构成诈骗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利用虚假信息和数据诱导他人投资是诈骗行为,涉及诈骗罪的法律规定。诈骗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要求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文章还介绍了诈骗罪的其他特征,如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等。
诈骗罪与电信诈骗之间的区别及网络诈骗的举报方式。诈骗罪是刑法规定的罪名,而电信诈骗是诈骗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遭遇网络诈骗时,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尽可能多地留存证据,同时向举报中心提交相关材料,包括打款记录、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