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体范围
1. 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2. 单位主体:单位也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体。对单位犯罪的,应追究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二、主体类型
在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体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包括企业的厂长、经理、其他管理员、职工或临时雇佣工等。
指现已离退休或转调的原企业人员。
如律师、专利代理人、经济顾问等。
包括审计人员、税务人员、主管行政机关人员、工商管理人员等。
除上述四种人员外,任何人员若通过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也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体。
依据合同或权利人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单位及其直接责任人员。若为获取和使用商业秘密与披露商业秘密的犯罪分子事先有通谋的单位或个人,应以共同犯罪论处。
三、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况:
明知上述行为,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该商业秘密的,也属于侵犯商业秘密罪。
该条所称权利人,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
一、独立开发
除商业秘密权利人外的人通过独立的技术开发获得与权利人相同或相似的商业秘密,不构成侵权商业秘密。
二、反向工程
商业秘密权利人以外的人对市售或其他合法渠道获得的产品进行解剖与分析,从而推知该商业秘密产品的具体技术方案,不构成侵权。
三、权利人自己泄密
商业秘密权利人未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导致商业秘密泄露,他人获得并加以利用,不构成对商业秘密的侵犯。例如,权利人在发表论文、参加学术讨论会等过程中无意中泄露了商业秘密的内容,他人使用该信息并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四、获得实施许可
他人取得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受让或实施许可后,可按照许可约定使用商业秘密。
五、善意取得
若取得人主观上并非有意取得该信息,而是由于商业秘密权利人的疏忽使其无意中了解该信息,并且无保密义务,取得人对商业秘密的使用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条件,以及确定通关走私行为的依据。行为人通过假出口、假结转或利用虚假单证骗取海关核销,导致保税货物脱离海关监管,造成国家税款流失,情节严重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可抗力导致的保税货物脱离监管不认定为走私犯罪。同时,文章还区分了
电影投资中的欺诈行为及法律应对措施。文章介绍了确认被骗事实并保留证据的方法,同时列举了电影投资中常见的欺诈手法,包括网络小程序欺诈、股票群骗局、联合出品公司欺诈和社交软件三方骗局。文章还引用了《刑法》的相关规定,对欺诈行为进行了法律上的惩处说明。
诱导投资是否构成诈骗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利用虚假信息和数据诱导他人投资是诈骗行为,涉及诈骗罪的法律规定。诈骗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要求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文章还介绍了诈骗罪的其他特征,如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等。
诈骗罪与电信诈骗之间的区别及网络诈骗的举报方式。诈骗罪是刑法规定的罪名,而电信诈骗是诈骗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遭遇网络诈骗时,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尽可能多地留存证据,同时向举报中心提交相关材料,包括打款记录、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