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通投标行为主要表现为两类形式: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投标,以及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投标。
1. 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
2. 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在招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位或低价位中标。
3. 投标人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约定给没有中标或弃标的其他投标人以“补偿费”。
1. 招标人在公开开标前,开启标书,并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人,或者协助投标人撤换标书,更改报价。
2. 招标人向投标人泄露标底。
3. 投标人与招标人商定,在招标投标时压低者或者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人或者招标人额外补偿。
4. 招标人预先内定中标者,在确定中标者时以此决定取舍。
5. 招标人在投标人作标书澄清事实说明时,故意做引导性提问,以促使其中标。
6. 招标实行差别对待。
7. 招标人故意让不合格的投标人中标。
8. 投标人贿赂招标人以获取招投标的信息。
(1)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复杂客体既包括其他投标人或国家、集体的合法权益,又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秩序。
(2)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串通投标的行为,并且情节严重。情节严重主要指采用卑劣手段串通投标、多次实施串通投标行为、给招标人或其他投标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国际影响等。
(3) 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招标人和投标人。招标人是特殊主体,投标人是一般主体,只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 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自己串通投标的行为会损害招标人或其他投标人的利益,但仍决意为之,并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后果的发生。过失不能构成本罪。
串通投标罪与串通投标违法行为的界限关键在于该行为的情节严重与否。情节严重者构成犯罪,否则不以犯罪论。对于何为情节严重,应由最高法院作出司法解释。在认定情节严重与否时,应考虑犯罪手段是否恶劣、是否屡教不改、行为的结果及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行为人犯串通投标罪的同时,往往可能涉及贿赂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等罪名。例如,投标人贿赂招标人以获取特定经济利益,诱使其泄露标底,或者招标人接受贿赂,泄露标底等商业秘密。基于本罪的特点,往往可能出现牵连犯罪的情况。对于这种牵连犯罪行为,由于缺乏特别规定,应依法理,以一重罪处断为宜。
敲诈勒索罪与串通投标罪的区别。敲诈勒索罪指通过暴力、威胁手段迫使他人提供借款或干扰社会秩序的行为,而串通投标罪则是投标者之间串通投标报价或招标者串通投标,损害招标人和其他投标人的利益。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在侵犯客体、行为表现等方面也存在不同。
招标与投标过程中的法律要求和条件。招标方需明确所有采购要求和条件,而投标方必须按照招标文件要求编写投标文件,对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投标文件的处理包括废标认定、重大偏差的认定、投标文件的修改和撤消、投标有效期、投标截止时间和送达要求等。投标人在整
串通投标罪是否属于集体犯罪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串通投标罪属于共同犯罪而非集体犯罪。串通投标行为需要两个以上主体实施,如果是单位之间的串通投标则构成单位犯罪。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串通投标行为的表现。
投标保证金缴纳截止时间的规定以及退还的相关事宜。相关规定提到,投标保证金的缴纳应当在投标截止时间前提交,可以提前递交但需合理,并在招标文件中明示。关于退还方面,招标人在招标活动结束后应及时返还,除非投标人存在违规行为。不同类型的招标项目对于投标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