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辅助人员可以同工同酬吗
时间:2022-01-24 浏览:5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在事业单位里也有辅助人员,辅助人员干的工作跟正式人员差不多,但是每个月拿到的薪资待遇却比正式人员少很多。长期如此,事业单位辅助人想要追求同工同酬,事业单位辅助人员可以同工同酬吗?手心律师网小编做了这方面详细介绍。
事业单位辅助人员的薪酬问题:同工同酬原则的适用性
一、同工同酬原则的适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同工同酬原则适用于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同工同酬原则要求用人单位在同种工作下,不论性别、年龄、民族、残疾、区域等差别,只要劳动者能以相同的劳动量提供不同的劳动方式,就应该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同工同酬原则的目的是确保按劳分配的原则得到贯彻,即同等劳动应该获得同等报酬。
二、事业单位辅助人员的薪酬问题
事业单位辅助人员的薪酬待遇受《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调节,而不受《劳动法》的规定限制。因此,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被认为是《劳动法》之外的人。然而,在实践中,我们普遍发现派遣劳动者的工资低于用工单位同岗位正式员工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用工单位拒绝执行同工同酬原则,而违法成本几乎为零。
三、解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员工同工同酬问题的方法
1、建立劳务派遣单位的资质审查机制:应从劳务派遣公司的设立源头上进行监管,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并实施严格的资质审查制度。要求劳务派遣公司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具备劳动、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资格,并实行定期资质审查。2、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关键是要科学合理地衡量和评估员工的工作业绩,只有同等价值的工作才能获得同等数额的报酬。应合理调整派遣制员工的薪酬水平,完善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增长机制,缩小同类岗位劳务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同时,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根据岗位技能科学划分岗位等级,体现按劳取酬,充分利用薪酬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3、建立培训教育体系: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派遣员工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为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各类专业技术骨干的培训,推行综合技能系列培训,提高派遣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根据派遣员工的培训情况,合理决定他们的报酬、奖励和晋升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解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员工同工同酬的问题,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购买经济适用房贷款所需材料清单
购买经济适用房所需的贷款材料清单及申请条件。购买经济适用房需准备家庭户籍证明、家庭年收入证明和购房申请书等材料。同时,介绍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关于申请购买的条件和审核程序。另外,还强调了购买经济适用房时的注意事项,包括地理位置、户型选择和购房合同
-
基层工作年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基层工作年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基层工作经历包括在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等单位的工作经历。计算方法包括不同情况下基层工作经历时间的起算点,如在职人员、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人员等。基层工作经历适用于招考职位和特定应聘情况,如应届
-
公职人员的范围及分类
公职人员的范围及分类,包括国家公职人员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公职人员犯罪的立案标准和公务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公职人员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等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管理和使用公有财产的人员等。公职人员犯罪的立案标准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有不同的
-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含义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和行政强制措施的含义及区别。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是行政机关在证据可能灭失或难以获取时采取的措施,旨在更好地获取证据;而行政强制措施则是制止违法行为、避免危害等的暂时性控制行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控制方式、行为性质和功能设定不同。证据先行登记保
-
房产销售是否泄露公民个人信息
-
违规决策是否构成滥用职权罪
-
如何申请成为人民陪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