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的情况,对于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1) 对于在破产申请受理前成立的合同,债务人和对方当事人均未履行完毕的,管理人有权决定解除合同或者继续履行,并通知对方当事人。
(2) 如果管理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后的两个月内未通知对方当事人,或者在收到对方当事人催告后的三十日内未答复,则视为解除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十八条的规定。
债权人在申报债权时,应当提供以下证据,并书面说明债权的数额和是否有财产担保:
(1) 债权证明:包括合同、借据、法院判决等能够证明债权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文件。
(2) 身份证明:债权人本人申报时应提供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报人应提供委托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和债权证明。
(3) 担保证明:如果债权有财产担保,应提供证明财产担保的证据。
在破产案件受理后,如果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新诉讼,则该起诉不具有债权申报的效力,应予驳回。
(1) 债权登记造册:管理人应在收到债权申报材料后进行登记造册,审查申报的债权,并编制债权表。
(2) 债权核查确认:编制的债权表应提交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核查。如果债务人和债权人对债权表中记载的债权没有异议,人民法院将裁定确认。
(3) 查阅和异议:管理人应保存债权表和债权申报材料,供利害关系人查阅。
企业破产程序中留守人员的定义和法律规定。留守人员是由清算组依法指定的协助清算组工作的人员,其职责包括核对债权债务、解决业务遗留问题和回答相关询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必须留守,以确保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留守人员的
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方向。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保护个人债务人的利益,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法律保障。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消费需求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等,但个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文章介绍了可撤销行为的概念,包括其在破产程序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国家的立法模式。文章详细阐述了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临界期间。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可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涉及
破产企业资产拍卖工作中的法律审查问题。拍卖企业在接受委托前需审查产权情况,包括人民法院的破产裁定、清算组成立的相关法律文书和评估报告等。法律审查有助于减少拍卖失误,提高成交率,对优化资源配置、社会稳定和实现破产财产最大化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