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种类 > 管制 >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

时间:2022-02-25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08963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关于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的问题,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

第一条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条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爆炸物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的情节严重:

  1. 携带枪支或者手榴弹;
  2. 携带爆炸装置;
  3. 携带炸药、发射药、黑火药五百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一千克以上、雷管二十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二十米以上;
  4. 携带的弹药、爆炸物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爆炸或者燃烧,尚未造成严重后果;
  5. 具有其他严重情节。

第三条

行为人非法携带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爆炸物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虽未达到上述数量标准,但拒不交出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携带的数量达到最低数量标准,能够主动、全部交出的,可不以犯罪论处。

第四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法院对于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构成要件

第一条

客体要件

  1.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正常管理活动,以及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2. 惩治此种犯罪是为了保护公共物品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条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三条

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第四条

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枪支、弹药、管制刀具而非法携带。至于其犯罪目的则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是为了进行其他犯罪而携带;有的是为了带回家使用,等等。不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被判管制后的权利与义务

    被判管制后的权利与义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服从监管,且需获得批准才能行使言论等自由权利。他们还需定期报告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迁居需经过批准。同时,他们在劳动中应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

  • 管制刑期的确定

    管制和拘役两种刑罚的刑期确定、计算及适用对象的特点。管制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其刑期为三个月以上两年以下,先行羁押可折抵刑期。拘役作为刑罚,由公安机关执行,刑期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先行羁押可折抵刑期,且罪犯可每月回家与亲人团聚。拘役适用对象多为

  • 府谷县爆炸案件:私藏炸药罪的法律解读

    府谷县发生的一起由私藏炸药引发的爆炸案件。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现场破坏严重。律师解读了相关法律,私藏炸药罪的法律判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等。呼吁公众加强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和监管,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 故意伤害罪致死是否可判死刑?

    我国关于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认定及判决差异。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刑罚可适用死刑。法院在量刑时会考虑犯罪嫌疑人是否积极赔偿被害人。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对故意伤害致死案件的判决存在差异。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前提是伤害行为的非法性,伤害程度分为轻伤、

  •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种类
  • 管制的内容及其适用范围
  • 被判管制时的活动禁止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