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国家电网、银行以及公用事业企业(如邮政企业等)都是授权性行政主体的例子。这些组织在受教育部法律和法规授权的范围内,可以颁发文凭、学位证书、进行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管理货币(包括罚没假币和更换损坏货币)等。此外,经过批准的社会团体,如行业协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也可以成为授权性行政主体。
这些组织都是根据法律和法规的授权,成为行政主体。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法律和法规授权的组织,在其法定授权范围内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被授权的组织适用《行政许可法》中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
授权是指将权力以法定的程序委托给个人、机关或组织代为行使的行为,被委托对象即为授权性主体。行政授权是指上级行政机关以法定程序将一定权力委托给下级机关或公务员行使的行为。
在行政授权关系中,下级行政机关或公务员在授权范围内具有独立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同时,被授权人有权对被授权人进行指挥和监督,被授权人有义务按照规定完成任务。被授权人和被授权人都是根据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一旦授权发生,将在规定的期限内有效。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行政复议的相关内容。专利行政复议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的争议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申请复议需满足条件:主观认为权益受侵犯,并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15日内提出。复议由申请人启动,不能由国务院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