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规定,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一般是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
如果存在重大误解,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期限是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
如果当事人被胁迫,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期限是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撤销权消灭的情形包括: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即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无需事事由法律特别规定,只需符合法院受案范围的请求权,均可援用诉讼时效。除斥期间需由法律明确规定,法律未做特别规定的,当事人不能援用除斥期间。
诉讼时效具有中止、中断、延长的制度,而除斥期间则没有。诉讼时效是固定不变的,因此除斥期间又被称为不变期间。
诉讼时效届满后,消灭的是胜诉权,即当事人的请求权依然存在,只是被请求权人产生时效届满的抗辩权,可以据此对抗请求权人的请求。而除斥期间届满后,当事人消灭的是实体权利,该权利丧失,不能再行使。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是通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定解除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违约等情形。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合同解除的可行性,指出合同可以通过协商解除、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三种方式进行。函件往来解除合同的可行性取决于双方是否约定了函件解除的方式。法定解除包括多种情形,如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等。解除权的行使需要通知对方,并在特定情况下办理批准、登记等手
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定金责任和违约金责任等五个方面。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如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同时,也明确了定金和违约金在合同违约情况下的责任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