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个人作为一般主体可以犯下此罪,而单位则指任何类型的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对合同诈骗罪进行了规定。
根据该条款,以下情形之一构成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合同诈骗罪的具体情形包括: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单位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1. 文书名称应为“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
2. 写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被告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
1. 写明诉讼请求;
2. 描述事实与理由;
3. 提供证明损失的证据。
4. 在诉讼请求中,应明确要求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赔偿的项目和具体数额。在事实部分,应详细说明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在理由部分,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阐明为何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应承担民事责任。在证明损失的证据部分,应逐一列明证据的名称、种类和来源。
1. 写明致送人民法院的名称;
2. 注明附带民事起诉状的份数;
3.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签名或盖章;
4. 注明具状时间。
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侵权民事责任、违法行政责任和犯罪刑事责任。其中,侵权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害;行政法律责任包括经济惩罚和市场禁入;对于严重的合同欺诈行为,如达到合同诈骗罪的程度,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合同欺诈是否构成刑事犯罪的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合同欺诈属于合同纠纷,不构成犯罪。如果是合同诈骗且诈骗数额较大的,则构成刑事犯罪。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的单方返还和双方返还两种形式。
诈骗犯在监狱服刑过程中,积极表现,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减刑。(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目前我国关于合同概念的民事法律规定有二条,一是《合同法》第2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订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诈骗罪的“合同”是诈骗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也是构成本罪的特征。在合同诈骗犯罪中,合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