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因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等事项引发纠纷,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应由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等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股东资格的确认必须具备一系列形式和实质条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条件往往并不完全满足。因此,如何通过不完整的证据来判断股东资格成为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出现股东出资、公司章程记载、股东名册记载与工商登记的股东不一致的情况时,可以按照以下原则来认定股东资格:
当实质性证据与形式化证据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使用形式化证据来确认股东的资格。实质性证据不具备形式化证据的特征和证明功能,仅仅证明某个主体有出资行为,并不意味着该主体自动取得股东资格。因此,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实质性证据才能作为认定股东资格的证据。例如,当实际出资者与公司章程或股东名册上记载的股东不一致时,应坚持以公司章程或股东名册记载为准来确认股东资格。
在公司与股东、股东与股东或股份出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内部关系中,即不存在第三人的情况下,工商登记仅具有对外公示和证权的功能,应以股东名册和公司章程的记载作为确认股东资格的依据。如果公司章程记载与股东名册记载的内容发生冲突,原则上应坚持公司章程优先适用的原则处理。这是因为公司章程是社团的自治性宪章,而股东名册只是根据公司章程确认股东资格的一种记录,是由公司章程派生而来的。
在对外关系中,工商登记是对抗第三人最主要的证据。公司设立时,所有股东必须共同签署公司章程并进行工商登记,工商登记中记载有股东名称或姓名的人可以对抗公司、其他股东和第三人,主张其具有股东资格。同样,善意的第三人可以完全依据工商登记来确认出资人或受让人的股东资格,而不考虑其他形式条件或实质条件。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从而保护交易的安全。
股东变更的相关法律程序和要求。其中提到,股东变更不需要变更组织机构代码证内容,只需前往工商局办理手续。公司变更股东需准备的材料包括申请书、股东出资情况表、委托证明等。涉及股权转让时需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并依照不同的转让方式提交不同的材料。整体上,变更股
股权转让协议的详细内容。协议涉及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的股权转让,包括背景、协议内容、股权的转让、甲方与乙方的声明、股东权利义务、合同的变更和解除以及争议解决等方面。
股份制公司股东的法律责任,包括股东的责任和权利。股东的责任包括遵守公司章程、按期缴纳出资、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等。股东的权利包括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以及知情权、查账权等。同时,股东需要遵守公司章程,履行其他依法应履行的义务。
在审理商品房按揭纠纷案件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合并审理原则。《解释》第25条规定,以担保贷款为付款方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当事人一方请求确认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或者撤销、解除合同的,如果担保权人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提出诉讼请求,应当与商品房担保贷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