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管理 > 劳动法孕妇产假有什么规定

劳动法孕妇产假有什么规定

时间:2022-07-28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21866
在我国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怀孕女职工可享受产前产后的带薪休假,也规定了在产假期间不得减少工资,辞退等解除劳动合同。让妇女享受了国家政策,维护了妇女的权益。那么关于劳动法孕妇产假有什么规定的问题,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劳动法对孕妇产假的规定

一、产假的时长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女职工在生育期间享受不少于14周的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2周;难产的,增加产假2周;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2周。

二、流产的产假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含人工流产)的,享受不少于2周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含人工流产)的,享受不少于6周的产假。

三、生育津贴和医疗费用

如果用人单位已经参加生育保险,那么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支付。如果用人单位未参加生育保险,那么由用人单位按照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前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同样,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也有类似的支付规定。

四、哺乳期间的工作安排

在女职工哺乳(含人工喂养)未满1周岁的婴儿期间,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其夜班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在每日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间女职工安排不少于1小时的时间作为哺乳时间。对于生育多胞胎的女职工,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日增加1小时的哺乳时间。

五、法律依据

上述规定依据《劳动法》第六十二条和第六十三条。

现行生育二孩的规定

现行的孕妇产假包括基础性产假和奖励性产假两部分。基础性产假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确定,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的产假,难产的应增加15天的产假。奖励性产假包括晚育和独生子女增加的产假。

对于晚育产假的具体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的计划生育条例进行制定。一般来说,晚育范围被确定为已婚妇女二十四周岁以上生育第一个子女。因此,生育二孩不被视为晚育,也就无法享受相应的晚育奖励产假。一般情况下,生育二孩的产假只有国务院相关规定中明确的98天。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