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有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为3年,从还款期限届满时开始计算。
(2) 如果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最长为20年,超过20年后法院不予以保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
高额的利息是引诱出借人借款的主要原因。法律规定个人借款利息不得超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但现实中借款人往往为了借到钱约定的利息超出法律规定,并存在利滚利的现象。出借人只考虑以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息方式来获取高额利润,而未考虑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导致本金及利息无法得到偿还,最终不得不起诉到法院。
出借人出于朋友、亲戚关系,或碍于面子等原因,不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财产或找保证人,这使得相应的借款失去了保证,还款失去了约束力,借款人不按时、足额归还借款就在所难免。
借贷双方提交的借据、收据往往写得不规范,导致文义含糊、不确切,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例如:
1) 借贷双方姓名书写不规范:按照规定,借款人的姓名应以身份证、户口簿上登记的名字为准,但在生活中,许多人常常在借据上或收据上写别名,或以同音的别字替代。当发生纠纷诉至法庭时,借款人以借据上的签名与本人身份证上不一致而否认借款的事实,出借人以收据上的签名不是还款人而反对已经还款或部分还款。
2) 利息约定不明确:除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同期银行利率的四倍,超出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以外,双方在结算时将结算之前的利息记入本金,再次计算利息,出现利滚利的现象也不受法律保护。
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一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算。但也有长期诉讼时效的规定,最长不超过二十年。同时,也存在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情况,以及特殊规定下的诉讼时效执行。超过诉讼
违约状态下的诉讼时效问题。依据我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为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三年,或违约状态结束后开始计算。超过二十年,法院不予保护。法律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诉讼时效。
在特定情境下中断诉讼时效的行为和哪些情形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断诉讼时效的行为包括权利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等。而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则包括人身权的请求权、财产性支配权、抗辩权等。此外,存款本息的请求权和对国家和金融机构信赖购买
合同解除时效的规定,包括合同未约定履行期限、分期履行、保证债务、合同无效和合同解除等不同情况下的诉讼时效起算,以及起诉、撤诉、公告催债等方式对诉讼时效的影响。在合同未约定履行期限时,债权人在首次向债务人主张权利时诉讼时效起算。对于不同的合同情况,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