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种类 > 民间借贷 > 债务人已去世怎么讨债

债务人已去世怎么讨债

时间:2022-06-07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27437
债务人已去世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起诉,但举证责任在原告,需要提供债权凭证或其他材料证明借款事实,还需要继承人的合法身份证明、债权人死亡证明等证据。那么对于债务人已去世怎么讨债怎么办这个问题,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解答相关的内容。

一、债务人已去世怎么讨债

1、继承人向债务人追债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留下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公民的收入、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林木、牲畜和家禽、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财产。继承法司法解释规定,继承人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还包括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因此,债权人在债务人去世后,其债权作为遗产被继承人继承,继承人有权向债务人追讨债务。

2、继承人如何追债

继承人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追债,但举证责任在原告一方,需要提供债权凭证或其他材料证明借款事实。此外,继承人还需要提供合法身份证明、债权人死亡证明等相关证据。

3、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的规定,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如果继承人放弃继承,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

二、债权人死亡后未确定继承人,债务人怎么办

1、债务人可将借款提存

债务人在以下情况下难以履行债务时,可以将借款提存:(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2)债权人下落不明;(3)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如果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债务人可以依法拍卖或变卖标的物,并将所得价款提存。

2、债务人死亡,债务不能消灭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债务人死亡后,债务并不会因此消灭。债权人要追讨债务,首先需要确定债务人是否留有财产,其次需要确定是否有债务担保人。一般情况下,公民死亡后,如果其留有财产,债务将由其继承人承担;如果债务人没有财产或继承人放弃继承,继承人将不承担被继承人的债务。无论债务人失去民事行为能力还是死亡,其应承担的债务都应从其财产中清偿。对于债权人来说,当遇到债务人死亡的情况时,可以从债务人的遗产中获得清偿。根据法律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清偿的金额以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如果债务人的遗产已经分割,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的继承人按各自继承财产的比例清偿债务。如果债务人失去民事行为能力,债权人可以要求监护人从被监护人的财产中清偿债务。因此,债权人可以直接要求债务人的监护人进行还款,并要求监护人从被监护人的财产中清偿欠款。如果监护人拒绝还款,债权人可以将债务人诉至法庭,此时监护人将成为债务人的法定代理人进行应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非本地户口房贷的担保要求

    非本地户口在申请房贷和车贷时的担保要求。申请房贷需满足本地稳定工作、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固定住所、良好信用等条件。购车贷款需稳定工作和良好信用,而购房贷款则因地区不同有所差异,包括工作年限、社保要求等。

  • 债权人死亡后的债权继承问题

    债权人死亡后的债权继承问题。继承法规定遗产包括各种财产形式,其中也包括债权。债权人去世后,其债权将由继承人继承,债务人需向继承人履行还款义务。若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已去世,各自的继承人将继续追讨欠款和偿还债务。这一原则保障了债权人的权益,同时也确保了债务

  • 欠款起诉的通知对象

    欠款起诉的通知对象和相关法律规定。在欠债不还被起诉时,人民法院仅通知被告人和代理人,不会通知其父母。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将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起诉状和答辩状的发送、开庭通知均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进行。打债务纠纷官司需确认债务关系类型、担保方式,

  • 信用卡持卡人死亡配偶需要还钱吗?

    信用卡持卡人死亡后,其配偶是否需要承担还款责任的问题。文章指出,若持卡人有遗产,银行会向其继承人追讨欠款;若无遗产但有配偶,配偶需承担还款责任;若持卡人既无遗产又无配偶,则信用卡欠款被视为坏账。

  • 讨款绑架的法律责任
  • 白条逾期是否涉嫌非法占有?
  • 诉讼过程中债务人死亡如何处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