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同关系产生的纠纷。自土地实行承包经营制度以来,许多地方的农民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与村民集体订立合同,取得土地使用权。然而,由于合同订立时的法律、法规、政策尚未完善,双方约定的权利义务极为简单,甚至只是口头合同,或者村集体负责人未经讨论,私自将土地发包。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村民管理意识逐步增强,纠纷也随之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未能保障村民集体的利益,导致纠纷发生。
2. 没有书面合同,村集体要求完善合同,但承包金或使用年限难以协商一致,引发纠纷。
3. 合同订立时未告知村民发包情况,村民以合同未经法定程序讨论为由,要求确认合同无效并提起诉讼。
4. 国有农场土地划拔后,农场职工未经农场方同意私自转包,农场按规定收回土地,引发纠纷。
5. 弃耕抛荒地未终止原合同的情况下,村集体另行与第三方签订新合同发包,引起原承包者与发包方违约的纠纷。
6. 合同期满后,承包者拒不交还原承包地,要求集体赔偿地上附属物或有关土地的投入成本,引发纠纷。
7. 以前村民集体将余留地和机动地交由村民使用,但双方未订立合同,也没有约定使用年限。后经村民集体决定收回并统一管理、统一分配时,部分人拒绝执行决议,与村民集体发生纠纷。
8. 合同约定的条件过于苛刻,承包者一旦违约未能按时缴纳承包金或改变承包地用途,村集体以承包者违约为由意图收回土地,引发诉讼。
村民采取蚕食的方法占用集体土地,或者承包小面积土地后将周围空闲地不断开垦,长期侵占集体土地而引发纠纷。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许多村民私自开垦荒山、荒坡,使用撂荒地。村集体未及时制止这种行为。随着土地增值和村民组织的健全与规范,村组织决定收回这些原属于集体所有且未承包的土地,并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引发原使用者与村集体之间的纠纷。
纠纷还可能由于村集体领导更换,随意否认或变更原承包合同而引发。
当村集体将土地向外发包或将荒地用于合伙开发农业时,村民未提出异议。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土地投入的增加,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一部分村民因嫉妒而将村集体与承包者诉至法院,引发纠纷。
村集体领导在任期间采取互相勾结、欺骗等手段,违法将土地发包给自己,违反公平和合理原则,与村民发生纠纷。
个人承包集体土地后,经营有方,获得丰厚利润。其他村民受利益驱动,集体哄抢或霸占承包地,甚至采取多种手段故意破坏生产经营活动,导致承包合同无法履行。
土地权属界限不明,由于历史原因,使用权人没有获得土地使用权证书,特别是一些离村较远的荒地和插花地,由离土地较近的农户进行开发和种植,随后产生效益,引发纠纷。
自留地和自留山的使用权争议。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市,“祖宗地”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尽管经历了多次土地变迁,但农村土地“私有”现象仍然存在,自留山和自留地的使用仍处于解放前的状态。虽然村小组经历了第二轮承包,但仍未将这类土地纳入承包范围,仍由原使用人使用和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变化,农户之间、农户与承包集体之间因范围界线不清引发诉讼,而农户的使用基本上只是凭口头约定。
弃耕抛荒地被他人重新开垦使用后引发土地使用权之争。
小产权房的法律性质及其影响。小产权房是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其产权证由乡政府或村委会颁发,存在产权纠纷和法律风险。由于其开发建设过程缺乏监管,质量问题和产权手续问题较为突出。遇到拆迁时,小产权房难以获得相应的补偿。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小产权房涉及
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法律依据和立案标准。相关规定指出,非法占用农用土地并改变其用途,导致耕地种植条件严重毁坏或污染的行为构成犯罪。具体立案追诉标准包括占用基本农田、防护林地或特种用途林地等数量达到一定标准的行为。此外,文章还阐述了非法占用林地和耕地的具
原告因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起诉被告及第三人鞍山市xxxx村民委员会至法院的案件。原告要求判令四被告停止侵权,退出土地并赔偿经济损失。文章还介绍了关于承包合同纠纷管辖地的法律规定,包括以前的法律和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新规定的不动产所在地管辖原则。
青苗补偿费的归属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规定。根据相关规定,青苗补偿费原则上归属于实际投入人所有,而地上附着物的补偿费则归属于地上附着物的所有者。此外,文章还涉及土地征收的安置补助费的使用与监督,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解决和青苗附着物的补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