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会计法 > 会计核算 > 退休人员需要交个人所得税吗

退休人员需要交个人所得税吗

时间:2022-05-27 浏览:3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28866
退休人员开个小商店,干个体工商户的,那营业所得的收入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仅仅是领取养老金,则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养老金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关于退休人员是否需要交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退休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义务

1. 退休人员从事经营活动的个人所得税义务:

如果退休人员从事个体工商户或开设小商店等经营活动,其营业所得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如果只是领取养老金而没有其他经营收入,则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养老金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

2.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规定:

  1. (一) 工资、薪金所得:个人从工作单位获得的工资、薪金等所得。
  2. (二) 劳务报酬所得:个人从提供劳务获得的报酬所得。
  3. (三) 稿酬所得:个人从著作权、发明创造等取得的稿酬所得。
  4. (四)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个人从特许权使用取得的费用所得。
  5. (五) 经营所得:个人从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所得。
  6. (六)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个人从存款、股票、基金等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7. (七) 财产租赁所得:个人从租赁财产取得的所得。
  8. (八) 财产转让所得:个人从财产转让取得的所得。
  9. (九) 偶然所得:个人从偶然的获得中取得的所得。

居民个人取得上述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综合所得),按照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上述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照月度或次数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上述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按照法律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包括以下内容:

1. 子女教育

纳税人为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所支付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2. 继续教育

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对于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扣除期限不得超过48个月。纳税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

3. 大病医疗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扣除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这些支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可以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4. 住房贷款利息

纳税人可以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住房贷款利息,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

5. 住房租金

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扣除。扣除标准分为800元、1100元和1500元三个档次。

6. 赡养老人

纳税人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每月可以扣除2000元。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法律咨询合同的印花税问题

    法律咨询合同的印花税问题。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法律咨询合同不在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内,因此无需为法律咨询合同支付额外的印花税。当事人在签订法律咨询合同时,无需考虑印花税的支付问题。

  • 提高案件结案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法院系统为提高案件结案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发放债权凭证的方式结案,确立再申请执行制度,并督促被执行人及时履行债务,以保护当事人权益。浙江法院系统实践债权凭证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 被收购公司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

    被收购公司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按评估价格冲减固定资产,购买法下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资产差异的来源。文章还通过A公司与B公司的案例,详细说明了会计处理的步骤。折旧的会计处理在并购企业的固定资产处理中非常重要,需参考平时的折旧做账经验,但又不完全

  • 如何认定逃避追缴欠税行为

    如何认定逃避追缴欠税行为。首先确认欠税事实的存在,要考虑是否超过法定期限及欠税原因。其次,要看行为人是否有实际的逃避行为,如转移财产和隐匿财产。最后,犯罪目的是导致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税。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逃避追缴欠税罪的主体,即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

  • 资产负债管理的构成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多少钱
  • 隐匿收入违规列支稽查的案例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